Friday, April 30, 2010

上海世博

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二零一零年世界博覽會即將於五月一日在上海舉行。今天距離開幕,還有一天!

而我的世博之旅也即將倒數五十五天之後發生!

世界博覽會是一個國際文化、經濟和科技交流的平台,五年一次,展期為六個月。中國在國際的舞台上自零八年奧運和零九年建國六十年慶典之後再下一城,於一零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再展國力。中國花費四十二億美金,在黃浦江兩岸建設起一個薈萃國際文明的展覽場,面積5.3平方公里,而整個展覽項目配合城市配套和開設公路與地下鐡系統,實際成本為五百八十億美金。這個數字與一貫開幕典禮的煙花匯演一樣的誇張。各國展館的建設外形和設計都帶有不同的信息和主題,目的是要把該國的文化精粹和和平信息盡現世人眼前。

上海四天五夜之旅,該有充裕的時間於部份展館瀏覽,現在就忙於於網上作取捨選擇較有興趣的展館參觀。我為這個神州的旅程而興奮,網站上酷似LEGO 的展館,亦即將在我的眼前真實的展現。

Wednesday, April 28, 2010

一塊乾淨雪白的布 – 龍應台 《目送》

More about 目送

我們坐在半島酒店的咖啡廳里喝咖啡。服務生倒酒的時候,一只手注酒,另一只手彎在腰後,身軀筆直,非常專業。朋友看著杯里的紅酒徐徐上升,感嘆地說,「我記得,小時候,甚至一直到八零年代,我們走過這個酒店,都還有自卑的感覺,不敢進來。」

于是就談起貧窮的記憶︰陋巷里的家,家里擁擠不堪的客廳,塞滿了塑膠花和聖誕燈的組合零件。每一個擁擠的客廳里有一個疲憊的母親,不停地在組合要銷往西方的廉價裝飾品。每一個疲憊的母親腳邊有三四個孩子,需要吃、需要穿、需要上學。每一個孩子都記得,吃過教堂發放的奶粉,穿過面粉布袋裁成的汗衫,看過母親四處借貸繳學費。香港人的貧窮記憶,和台灣人沒有不同。

每到星期天,香港的酒樓家家客滿,但是客滿的景象不同尋常,到處是三代同桌︰中年人扶著父母、攜著兒女而來。星期天的酒樓,是家庭的沙龍。桌上點心竹籠一疊一疊加高,參差不齊,從縫里看得見老人家的白發。我總覺得,或許是艱辛貧困、相互扶持的記憶,使得這一代的中年人特別疼惜他們的長者?但是現在年輕的一代,那昂首闊步走過半島酒店、走進豪華商廈、從頭到腳都穿戴著名牌的一代──當他們是中年人時,會以什麼樣的心情來看待他們的父母呢?是一種被物質撐得過飽後的漠然?還是把一切都看得理所當然的無聊?

印度裔的作家Suketu Mehta在新書《孟買得失》里描寫了這一代的孟買人︰每一天,孟買的火車要承載六百萬人次的乘客來來去去。貧民的木棚架設在鐵軌旁,年幼的孩子從床板上爬下來,幾乎就滾到了鐵軌邊。每年有一千個貧民窟的人被火車撞死。那趕火車上班上工的人,擠不進車廂,只好將身體懸在車廂外,兩只手死命地抓著任何一個可以抓住的東西。電線桿離鐵軌太近,火車奔跑時,懸在車外的人往往身首異處。有一個做手工布風箏的人,不忍見死者曝尸野外,給每一個死者捐出兩碼白布覆蓋尸體。他每個星期四到火車站巡回,每一年,要捐出六百五十碼白布。年輕的時候,他曾經親眼看見一個趕車上工的人被火車拋下;旁邊的人隨便扯下一塊髒兮兮的廣告布,把尸體蓋住。他覺得太過不堪,「不管信什麼教」,他說,「一張乾淨雪白的布,是不應該少的。」每一年,四千個孟買人死在鐵軌上。

很多人的記憶中,是有鐵軌的︰德國人記得在民生凋敝的二戰後,孩子們如何跟在運煤車的後頭偷偷撿拾從晃動的火車上掉落下來的煤塊。台灣人記得如何跟著火車奔跑,把火車上滿載的甘蔗抽出來偷吃。貧窮的記憶,在事過境遷之後,像黑白片一樣,可能產生一種煙塵朦朧的美感,轉化為辛酸而甜美的回憶。

但是孟買人如何回憶鐵軌呢?你能想像比「被物質撐得過飽後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嗎?

Wednesday, April 21, 2010

永看不厭

昨天下雨,從辦公室窗戶往外面看,雨幕一陣陣的向地面灑,雖然天是灰灰的卻很好看。
今天天晴,辦公室窗外的風景明亮,清明得像剛帶上新配的眼鏡,感覺精神振作,自然而然。
讓我留意到,有些事情是永看不厭的。

藍天白雲的晴空
繁星滿佈的夜幕
一望無限的海洋
沒有邊沿的花田
瞬間即逝的夕陽
含苞待放的蓓蕾
黃花怒長的草原
日落晚霞的餘暉
嬰兒臉蛋的淚珠
清平如鏡的湖面
山間繚繞的煙霞
繫於葉端的朝露
…等等

這些東西永看不厭,而且不難找,每天定時定候出現。
有些定神會發現,有些要定下才浮現。

永看不厭的東西都是非人手創造、人手加工的。
都市生活,一頭熱栽下工作,每天塞車,打瞌睡比打電腦多,昏亂累壞心靈。
致身於上帝既平常卻奇蹟的創造中深深吸一口沒有人手加工而且免費的空氣有多舒暢!當下繃緊的心情瞬間緩和。

人心最後的追尋,不過是與上帝連繫上親密關係。
創造主把我們放在大自然中,好讓我們張開心靈遼闊的視野,也好讓祂在那個曠野中把我們尋找回來。
時代衍生的產品日新月異,但只有上帝的產品永不落伍也不生厭。
因為當中蘊含的信息永遠在寂靜無聲不變的自然旋律中默默向人發出呼喚的聲音。

Friday, April 16, 2010

地震中的生機

經歷過地震的就知道天然災難是不可躲的。人只可以預備如何善後。聖經中多次記載地震,於舊約的地震都是神顯現或形容神的怒氣有關。因此,我們會不難把地震用來代表罪與神的震怒。在新約最為明顯有關地震的記載莫過於主耶穌死時的一刻,

「忽然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馬太福音 27:51)

和三天後主從死亡中復活,「忽然地大震動。因為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輥開,坐在上面。」(馬太福音 28:2)

地震發生於耶穌把世人的罪都落在衪身上的一刻,神掩面不看衪。其實,神的烈怒背後亦同樣包含了神的慈悲與憐憫。那叫耶穌從死裡復活過來的能力,地陷天搖。

「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禱告唱詩讚美神。眾囚犯也側耳而聽。忽然地大震動,甚至監牢的地基都搖動了。監門立刻全開,眾囚犯的鎖鍊也都鬆開了。禁卒一醒,看見監門全開,以為囚犯已經逃走,就拔刀要自殺。保羅大聲呼叫說,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裡。禁卒叫人拿燈來,就跳進去,戰戰兢兢的,俯伏在保羅西拉面前。又領他們出來,說,二位先生,我當怎樣行纔可以得救。他們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32他們就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當夜,就在那時候,禁卒把他們帶去,洗他們的傷.他和屬乎他的人,立時都受了洗。34於是禁卒領他們上自己家裡去,給他們擺上飯,他和全家,因為信了神,都很喜樂。到了天亮,官長打發差役來說、釋放那兩個人罷。」(使徒行傳16:25-35)

其實,不管是舊約發生的地震還是新約的,叫地震發生的神仍然是同一位的神。末世的徵兆處處可見,可是神不要我們只看見地震的可怕,衪要我們看見衪為人類的罪預備的生機。

「又有閃電、聲音、雷轟、大地震,自從地上有人以來,沒有這樣大這樣厲害的地震。」(啟示錄16:18)

神的烈怒和神的救贖從不分割,地震帶來的屬靈信息,我們相信嗎?

請記念在中國青海地震的災民。

Wednesday, April 14, 2010

「孩子你慢慢來」

More about 孩子你慢慢來(大開本)

要教育出一個有獨立思想、有分辨能力而且正直的孩子真的是現今父母的難題。龍應台被稱之為亞洲最犀利的一枝筆,擁有尖銳的批評和高度精闢的分析能力。看過她的書的人都不會不認同。集合著中國與台灣分裂中成長和西方教育並歐洲土鄉情孕育出來的獨有文化作者,多方的以理性角度向不公義抗衡,如今於此書只站在唯一一個的角度,以女性最細膩、最親和母親的柔情述說和兒子成長之間的二三事。在一個二歲的小孩子面前,再精闢的理性批判也不管用,孩子只需要緊貼在母親的胸前聽著心跳聲入眠。小孩子的天真和自然隨性往往是世界的照妖鏡。一切在事業裡得到的滿足感都擱置了,因為眼前的這個人,必須要有一位叫母親的把他介紹/引進給這個世界。


龍的父母從中國遷移到台灣,在中台的分裂歷史中成長,卻在美國受教育並於歐洲生活,小孩是地地道道的歐洲人,三代四個文化。母親的本鄉成為異鄉,她的本鄉成為兒子的異鄉,兒子的本鄉卻成的她的異鄉。如此的家庭結構就是現今很多家庭的寫照,代與代之間的溝通也就更複雜。可是骨肉之親的連繫不因為文化的差異而疏離,那個距離是可以用時間和愛來彌補。

龍的兩個兒子為書寫跋。大兒子於跋中所言,『儘管我們之間一直有這種成長的「拔河」,母親卻仍然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一個,「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母親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是必要的。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但是如果你記得我們兒時的甜蜜時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們心中永遠的位置,或許,它就會容易一點點。』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導都以一種「孩子你慢慢來」,別怕來不及的態度,不管孩子幾歲。雖然他們口裡說著慢慢來,可是幾乎每一個父母看著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都會驚嘆日子其實一點也不慢。我想,作為人子女的我,也有同樣的一種耐性來對待年老的父母嗎?對於不會操作電腦的父母說慢慢來,再重複幾個極簡單的滑鼠動作而不會顯出不耐煩嗎?能否跟有手足疼痛的媽媽說,別急,慢慢走。跟年老可是仍在好學不斷的爸爸,慢慢再解釋一遍英文的文法生字用語的分別嗎?

儘管,我不是最好的女兒。儘管,我常是一個急性子。儘管,我仍然有不耐煩的相處。但是我會學著如何以你對待我慢慢來的態度來同樣的對待你。

Tuesday, April 13, 2010

一個人的旅程

這個週末給自己安排了一個人的旅程。星期五的晚上開車到卓醫生家借宿一宵,他們兩個老人家都非常的可愛又和藹。每次到他們家都好像回家一樣的。晚上一齊聊天,談談神的作為,彼此問候一下近況。早上一齊吃早飯,簡單又溫馨的麥皮和草莓早餐。老人家閒話家常,對於差傳的工作從不陳腔濫調。他總是為神的事情而傷神,忘記事情雖然已經常發生,卻沒有一分因此而在宣教的前線退下來,甚麼事情都遺忘卻沒有忘掉傳福音的心志和使命。沒錯,歲月在他身上留下痕跡,記憶還比兩年前更差了一些,身體不單有氣喘和糖尿的老毛病,又加上年前的前列腺癌,如今還帶著測心律的機器,每時每分都要觀察心臟是否在正常運作。身體雖然是一天比一天衰殘,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卓醫生是活現了這個聖經的真理。他的生命總在提醒我,若卓醫還在每天為廣傳福音而打拚,我,還有甚麼借口說不呢?

神啊!我知道了,我會去的。我要繼續為袮而去,因為每一次出去我都會親眼的看見我的神,袮,有多大。我的眼光有多短視、我的胸襟有多狹窄。

我嚮往在一個異國的角度,仰著頭凝視袮的作為,因袮無遠弗達的愛而屏息,更為自己的渺小而沉默許久,在安靜中聽見神的旋律,然後從沉默中引發一點點自己也沒想到可以付出的愛。

那,是一個人在心靈曠野的旅程,跟上帝遇上的謙卑經歷。

Friday, April 9, 2010

「一頁台北」

話說「一頁台北」男女主角的故事就在誠品書店開始。

就因為是這麼一個的序幕,我決定要看這一齣「一頁台北」。

去年往台北走了一趟,留下了親切感。可能是因為是第一次的自由行,獨自摸索的經歷提高了對這個地方的好奇心。回來之後就對台灣的事情更留心了,連久未看過的台劇也看了。最初,對台灣的興趣是引發於龍應台的書,一把為正義而發的聲音。一個只有短短六十年歷史的國家,跟中國隔著海峽遙遙相對卻不可分割而又糾纏不清的小島。第一次去台灣時是三歲,然後能與台灣扯上關係的就是看瓊瑤的書。一個年紀小小的小學生,一口氣瘋狂的把所有當時瓊瑤的書都一一看過。在水一方、一簾幽夢、海鷗飛處彩雲飛等等的電視劇都沒有錯過,林青霞跟秦漢的經典劇目我都欣賞過。只可惜,台劇並沒有與時並進,瓊瑤的書也只獨孤一味,久而久之就沒有興趣續看。三十年後的今天,於我而言,台灣,是一個想要一去再去的城市。雖然今時今日的台劇還是帶有土鄉味,可它的慢和土土的格調讓人感到一點很純真的風格。在今天忙得不可開交的世界速度裡,慢,似乎掠取無度,因此更珍惜。

愛上台灣,我想是因為書。香港的讀書文化終究不及台灣。初中的時候認識了幾位台灣來的同學,他們的中文字都很漂亮,而且談吐都很得體,相比之下自慚形穢。因此我就發奮練字。幸好,遺時未晚。呵呵!好,言歸正傳,台灣書店之多元,真的令人目不暇給。當香港大部份書店只有一貫的流行讀物,台灣的都有,誠品書城、書店街,都在承傳一個讀書的文化。寬闊的讀書廳、充足的燈光、舒服的沙發,實在是向讀書和不讀書的人招手,歡迎隨便閱覽。人在書店裡都放慢了腳步,言行舉止也優雅多了,說話小了,聲音也調低了,動作慢了或是定格了。一切動作和話語都只在大腦思想裡進行。好像City of Angel裡有一幕,男主角,Seth(閃,亦即是Nicholas Cage),在中央圖書館裡,他們(天使)都可以聽見人的心聲,畫面是靜態的,聲音卻如浪潮大水排山倒海的湧。在如此氣氛裡讀書,一呆可以呆上好幾個小時。還未能再踏足台灣之前,看「一頁台北」大概可以一慰思台之苦吧!

「一頁台北」是2010 柏林影展最佳亞洲電影,四月二日在台灣才首影,那就先聽聽蠻重藍調爵士味的主題曲:

Au Revoir Taipei - 一頁台北
主唱:郭采潔

為什麼
這個晚上遲到 兩三分鐘
我在這裡等著 每天等著
你發現沒有

我看過
你手裡拿著的 常常看的
好像讓你變得 有點快樂
我也要快樂

也許今天
靠近一點
如果可能 以後變成我們
想得我都笑了
算了 反正你又走了(反正你又走遠了)

我聽說
我經過你身邊 聽你在說
你想去的巴黎 (是)誰的巴黎
但我在這裡

為什麼 你離開了之後 我會寂寞
其實這種感覺 也很不錯
等你發現我

Wednesday, April 7, 2010

復活盼望

週末的信息都圍繞著主耶穌的受苦、衪的順服、被凌辱,一幕一幕的在眼前、在腦海裡浮現。我的主為我而死,每一次跟這個信息觸碰都會禁不住眼淚在眼眶徘徊、凝聚,然後擠不住地在眼角尖掉下來。耶穌,這個名字太有力量了,太不可思意。

受苦節的前一個星期跟朋友去看一個復活節的音樂劇,第一幕是一群聚從不同的方向四方八面的走向舞台,耶穌就在人群之中,被湧上台。我心裡不知為什麼的就在那一刻感覺很感動,心想:就是這個人物,耶穌,衪是我的主,我所愛慕的對象。坐我隔壁的女士不知是敏感或是感動,從那第一幕開始就聽到她間歇性的在擦鼻子、拭淚。因為她比我還感動,我就不制止自己內在對主的情感。有一幕是非常感動的,人群中有不同疾病患者,在趕往醫治大臣女兒的途中,耶穌被不同有需要的人耽延了時間。瘸腿的、瞎眼的、枯手的、麻瘋的和血漏的都來要得醫治,耶穌都來者不拒,溫柔地一一為他們醫治和祝福。每一個受到醫治的人都喜悅得無可形容…看著看著,心裡有一股湧流,湧至鼻子跟眼底,化成喜悅和溫柔的震撼感,略略的一陣又酸又甘的閃過整個人的觀感。我是非常幸運的認識了耶穌。我相信的就是這個耶穌,這個救主。衪來是要宣告天父的信息,是被擄的得釋放、瘸腿的可以行走、瞎眼的可以看見、受傷的給包裹,就是這個很不得了的信息,我就是相信這麼的一個信息。十字架的大能,天下間還有比這個更好的信息嗎?我心裡就是這麼的確信,我信耶穌,我真的相信。

深觸我心
詩集:讚美之泉 09 - 深觸我心,7

耶穌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痛苦。
耶穌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
因你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
因你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完全得醫治。
感謝耶穌,我的救主,我得平安,我得醫治。
我的耶穌,愛我的主,你的恩典,深觸我心。

Friday, April 2, 2010

時光詞場 – 醞釀養份


其實會寫詩和欣賞詩詞歌賦的人都比較悲天憫人的。他們的靈感來自於賞事角度的敏感。太陽呀、月亮呀、雨水呀、氣候更換都是寫詩譜詞的好題材。只是這些不只屬於某一個年齡的共有品,落在不同年紀詩人的手裡就拼湊出人生甜、酸、辛、辣的味道。太忙、太拚勁的人都只留意大事,其實,一切讓人思想流連、難以忘懷的都是尋常日子中出現的瑣事而已。

有一個下雨的黃昏,我在開車回家途中,心想路上不要太倒車就好,想趕快回家,也臨時改變去超市購日用品的念頭,只是想省去雨中狼狽的情況。可是我看見在街頭的少年人,沒把傘卻在慢步淋雨,一點都不狼狽焦急。我想,這就是少年和成年的不同。某年的我也同樣有這麼的一幕,漫不經心的在雨中慢步,現在不是沒有這個輕狂的念頭,只是現在比較現實一點。淋雨?會生病,我連褲腳也不想弄濕,不要開玩笑好不好。跟劉過的《唐多令》的這一句份外共鳴「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也許,老年人看見我的焦急和狼狽,也有這樣的想發吧…「該不用那麼的焦急,下雨只是平常事,用不著改變計劃迎合,就順心的與它作伴,同行人生一個閑情尋常的時光。」

少年時的情感都比任何東西都來得誇張,笑也特別的大聲,哭也比較肝腸。未經事?也許。經事以後的年紀卻不似少年時把心事共諸於世。有些事情是不必說給每個人聽,找到了能聽懂的對象也未必會把心事裡裡外外的仔細說明,有時候打個簡單的比喻就好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欲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 辛棄疾》

那些「欲說還休」的都不必說明,好的壞的都留給自己,讓它醞釀,成為生命的養份,一份自己獨個享受的珍藏。

張曼娟的「時光詞場」,藏詩卷的第二本,又是一本令人想看完卻不想看畢的好書本。

Via Dolorosa

Thank You Jesus... Thank You.... and let me mourn today and keep myself awake while you are desperately prayer... because I am nothing without you.


Via Dolorosa - Sandi Patty

Down the Via Dolorosa in Jerusalem that day

The soldiers tried to clear the narrow street
But the crowd pressed in to see
The Man condemned to die on Calvary

He was bleeding from a beating, there were stripes upon His back
And He wore a crown of thorns upon His head
And He bore with every step
The scorn of those who cried out for His death

Down the Via Dolorosa called the way of suffering
Like a lamb came the Messiah, Christ the King,
But He chose to walk that road out of
His love for you and me.

Down the Via Dolorosa, all the way to Calvary.

The blood that would cleanse the souls of all men
Made its way through the heart of Jerusalem.

Down the Via Dolorosa called the way of suffering
Like a lamb came the Messiah, Christ the King
But He chose to walk that road out of His love for you and me

Down the Via Dolorosa, all the way to Calv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