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關係.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關係. Show all posts

Friday, May 22, 2020

「疫」中情份

不能外出的假期,在家好好寫一下心情。自上年六月至今,一年的光景,送中法、大遊行、警民衝突不斷,今年一月爆發新冠肺炎一直到如今五月快要完結仍沒有減退的疫情。這一年裡,心中周旋著的不安感不退不減,於新聞中看到的事情絕不像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常理與價值」地發生。更令人噁心的是身邊愛的人都因立場不同而大動干戈,言語彼此揶揄不止,唇槍舌劍,很傷害感情。

 其實,我希望一家人或是朋友相聚時,不要浪費時間在沒有結論的事情上。有些只為「贏」口頭戰,希望別人認為他是智慧人,見解獨特到位。認為自己有智慧的人都是愚不可及,眼光狹隘。這些日子裡實在聽太多這些一面之詞,很累。市道怎樣不好,世界國際關係如何,習大大、侵侵是怎樣的領導人,物價將如何暴升,中國將如何對付美國,美國又會如何反制抓中國,這一切一切我都關心,但不想天天論談,要讀過一遍各媒體的報導已經很足夠,各下的見解可以留給自己。人與人之間,只需要對事情反應的情緒互訴,不太需要一味的新聞二讀。你不是時事評論員,我也不是聽眾。

那天,我在Sam’s Club買東西。疫情下帶口罩,手套到市場,大排長龍,大家都小心翼翼。一對說廣東話的夫婦鬧別扭。妻子像是受了委屈的一方說:「點解我講咩都係錯既?你係咪好憎我?」這樣的問題反反覆覆問了好幾遍。丈夫給了一個眼神,像是說「大庭廣眾,不要這樣好不好?」一言不發走開。這宗偶遇的事件,我不知道誰對誰錯。我只知道其實大家都情緒都很崩緊。

別人的情緒好與不好,你有關心嗎? 他們情緒好或是不好,你有過問為什麼嗎?有時候口裡說了狂話是要發洩一下裡面的心情,你可以暫時先不用你的尺去量度才去評價別人的負面情緒嗎?你的負能量我吞了,你可否也花一點時間瞭解我的不安呢?

當生活被疫情拖慢下來,才有空檔重新感受生活,細細品一品,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住和食最不失去。不用出門,一整天可以穿得隨便舒適。一星期外出一次買東西也用不著開車,或是網購亦可以解決。有瓦遮頭,有充饑的糧,人生不過如此。基本需要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此簡單。

上帝有恩典、有憐憫,這時期是一個最好的退修營。不要太在意新聞報導、世界大事。是不要太在意,不是不關心。太多的資訊讓人紛擾。要重整或是重新上帝放在我心中的尺,用這一把尺釐定世間大事小事,用衪的憐憫之心待人、用衪的公義判斷、用衪的愛去原諒,用衪的忍耐走下去。任何事情可以向前推進都不是飯來張口的功德。做好自己的份內事,小如把用過的碗筷清洗乾淨而不是讓別人代勞已很不錯。或許就是如此微不足道的舉動就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磨擦。

 行不義之人,上帝自會審判他。說謊的政權總有天會倒台,不管他是中國也好,美國也罷。上帝讓我們用生命見證衪,我只想在我那微不足道的範圍裡為衪發一點光,為身邊的人帶來一點點溫暖,僅此而已。

Monday, April 23, 2018

眼前一幕

一位中年女人在街頭上,四周張望尋找與她結伴的丈夫。女人一臉愁容,非常不耐煩,口中念念有詞,遇到途人就問及有否見過她的「衰佬」。那個「衰佬」跟她走失了。我坐在一旁的長凳上目睹這一切。女人仍然心不甘情不願地卻又心急如焚地在找她的「衰佬」。不一會,「衰佬」出現了,女人更不羞臉地大駡「衰佬」的不是,害她不能放心逛街。然後二人慢慢走遠。

夫妻一場,甚麼時候開始,我的「甜心」、「打令」、「甜蜜餞」,變成了今天的「衰婆」、「衰佬」、「死肥佬」、「黃面婆」?那個十幾年前曾經讓你傾心的瀟灑哥兒、長髮及腰美到不行的女孩,你們宜得天天見面,整天貼心保護的,怎一下子讓你無動於終?

任何一份感情,若不理清它的珍貴性和要尊重它的理由,「安定」就是它的致命傷。

我們的血液裡就是有一份不想安份、任性的因子。太篤定的事情讓人很無趣,沒有挑戰性,想逃脫。我們和天父的關係也是一樣,天父的愛似乎太垂手可得,理所當然了。一份不太需要努力而得到的愛護,人自然輕視,愆生出被愛撐得過飽後的厭倦,就想自己選擇,想自由,尋找快樂。 其實真正的快樂便是在天父身邊。一切與天父隔離的都是自尋煩惱。

也許「衰佬」真的很衰,或許他們都不是最喜歡現在的彼此,嘮叨了、肥腫難分了、頹了、起皺,或更甚是愛情淡了、沒了、思想遠了,不過只因為當天在神面前承諾過「我願意」,一於咬緊牙關不放手,時刻努力尋找重新愛上的理由,自己耐心經營過而重新得到的會更珍惜。不放棄便是對承諾對生命的尊重,不管我現在是否一如以往般喜歡你。有些看法只是一念。

中年女人和她的「衰佬」又走回來了,手牽著手。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14

初衷

不管任何事情,或是關係,都不要因為我們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要出發。

Tuesday, September 2, 2014

正面互動

愛是很大的動力,好讓我們在一切患難中前行,不懼艱難,也不怕犧牲。

只是平順、無風浪的日子,人不單需要愛,也需要鼓勵、讚美和認同,把一些很日常的事情持續地幹下去。

小孩子甚麼也不用做,偶爾幫大人做了一件可有可無的小事,我們都會很誇張地誇獎他做得有多棒,因為我們希望小孩日後能自發性地做事,在正面的鼓勵和充滿讚美的環境下成長。

其實大人與小孩子一樣,十分需要正面的鼓勵和讚美。不同的是小孩子可以隨心所欲,大人雖己所不欲卻還須繼續。

如果一句讚美的話可以把一件再枯燥的事項變得樂意,何樂而不為?

再者生活中有不少沒有一定準則事情,我們不必吹毛求疵地要求自己或是別人必須在既定的個人框架中完成。這都是在加增生活中不必要的壓力與不快。不知道為甚麼,我們對小孩子容忍的心總因為人大了而減退,我們就是喜歡找別人的錯處,喜歡做糾察,用最微少的放大鏡檢視不對。

小時候很喜歡在雜誌裡玩「找錯處」的遊戲,就是有兩幅近乎一樣的圖畫,找出最微細的不同。時至今天,若在網上或雜誌上玩也很得歡心,總喜歡拿著筆雀躍地在其上打圈圈。只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天天玩、時刻打圈,會是很累的事。

身邊若仍然有願意維持日常生活的人,不妨多給予鼓勵和讚美。就算是一件最不起眼的事,如洗淨早上用完的水杯,總有人一生也學不了,若有人長年慮月天天默默地把那隻水杯洗淨然後放回原位,讓你每天早上有乾淨的杯子用,不管那個是家人或是聘請的工人,這不已是很感恩的事嗎?

政府已聘請警察維持秩序,關係間不需要警員,尤其在家裡,只需要用愛心施予與承受等正面互動。

我們都需要些正能量,延續生活....

Monday, June 9, 2014

敝帚自珍

RHS Reunion 6/5/2014
如果一件物件保存了三十年,即使是一張竭色斑駁的廢紙,也是敝帚自珍,更何況是一份識於微時的陳釀友情。

三十多年的同學,每次回港難得我們仍堅持抽空相聚。身邊的朋友亦難以相信我仍與一班幼稚園同學保持聯絡。有時候距離未必是關係疏遠的關鍵,或許正因為難得有朋自遠方來,就更珍而重之的經營持續。

雖然我們説不上是「歡笑情如舊 瀟疏鬢已斑。」但對兒時的種種,餐桌上你一言我一語笑個人仰馬翻,亂作一團。

能一同共証歲月,這份經年之情,珍惜。

Friday, April 26, 2013

體恤軟弱

「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 希伯來書四14-16 

自週日,這經文就在我的腦海中。我心裡感動得甚麼時候想起這節經文,甚麼時候眼睛就掉下眼淚。耶穌,祂體恤我們的軟弱。

體恤,是身同感受,不站在比誰更優越的位置施予援手,把自己與人拉近。

體恤,讓要被體恤的人不致感到因為自己的不好而羞愧,能坦然分享軟弱。

體恤,是用「我也是過來人」的身份與人對話。

體恤,是因有愛,它能打開牢固的心房。

因為未有學懂體恤,我們也曾失去過真摰的東西。也因為被體恤過,沒有被遺棄而心存感恩。用愛去體恤別人的軟弱,不是嬌縱,而是把距離拉近的第一步。只有愛,才可以讓人同步走下去。耶穌因為體恤,用自己的身體,以愛與血,開拓出的一條通往施恩座前的道路。

體恤,是一切關係的引號、瞭解、維持與深化。有了彼此體恤,我們也有了共通點,因此也可以同步了,耶穌走過的,我們也要走,衪是軟弱者隨時的幫助。

Thursday, April 18, 2013

「好味」- 陳曉蕾

More about 好味

食物、餐宴,把人民關係深深扣連。

「好味」一書,是陳曉蕾最近的作品。她的書總圍繞著她對食物的執著、愛惜和尊重。這一本「好味」,更多了一份情。書中被訪者的故事,與人之間的關係都牽繫到食物,那怕只是一味簡單的鼓油蒸肉和炒得黑黑的青菜,「好味」是內藏的一份情,一段只屬於那個時代,你我之間的回憶。不管是甜或酸、是苦、是辣,那獨一的味道,教人回味一生。

於餐桌上,我們和許多人結連,為公、為私、是尋常的一天餐飲或是一次無常的相聚,關係始於,也終於此。 人一生下瓜瓜落地到入土為安,每一場喜慶也少不了食物,滿月酒、百日宴、生日會、謝師宴、婚宴…等等,最後以解慰酒為告別式。食物填滿了肚腹,同桌的人滿足了心靈。耶穌也如此的時常和衪的門徒進食,到了一個地步,人都說人子來只飲飲食食。卻沒有想到,食,對人的心靈比肚腹更重要。

食物,固然重要,關係才是主菜。三五知己,幾道小菜,天南地北,談他說己,哭泣發洩或是笑作一團,都是一場歡聚。當然,有些人與你同桌,如耶穌說的,那人用腳踢我。不是每一個同桌的都能推心致腹。在餐桌上,我們也看清不少人間色相。

就數數曾在飯桌上歡聚交心過的人,他們都是祝福。

再說,當講究的餐飲退去,換上一份清菜淡湯,浮華餐桌之後,那個日日夜夜,年復年,日復日,與我們同桌共享過又或是默言吃過數不清幾頓飯的人,就是那個生命中,甜酸苦辣與共,飲盡人間悲歡離合,連結一生的廝守者。餐桌上不但不要浪費食物,也同樣不要浪費那份能共享的緣份。

最近去了一家餐廳,牆上寫了一句「Food is Love」,我很喜歡。不知道餐廳的老闆原來的意思,在我而言,若我們共享了不下數十次的餐飲,表示情份非淺了,就讓我們都好好珍惜這份情誼吧。

書中有幾故事很令人感動,如岑寧兒和朱慧敏的都很值得一看。

Sunday, April 8, 2012

如果你有事


好友的媽媽生病了。知道的時候心裡一沉,久久不散。

她們一家是很可愛的家庭。初相識時,我們都喜歡在她們家開的雪糕店流連。那是很開心、很開心的日子。看伯母時,我們緊緊的擁抱,沒有說話,我的眼眶差點撐不住盛不了要洩出來的淚。心裡很感恩,我還能真實的抱抱眼前人。

病在這個年頭,實在沒有甚麼好彩不好彩,身邊總會有這類的事情出現。如果要找出原因,怕會更讓人累。我深深的祈禱,天父的愛眷與她們同在。

我相信,珍惜,是我們都要好好實行的功課。不管家人健康與否。

樹欲靜而風不息
子欲養而親不在

明天如何,沒有人知曉。希望我們都懂得珍惜今天,讓我們愛的人知道我們有多愛他們。

如果你有事
詞:林夕 改編詞:劉德華 
唱:鄭秀

我已沒有這力氣一生一世撐下去缺乏你
精心計盡了算盡了生死怎可以逃避
你接受了信命理 愛昨日仍有效突然又過期
狠心的你累了的我仍掛著你

如常背靠你 深知一失去剩下了半臂
人若然行開了 連對罵亦無期
為何你要我去信那麼些枉生的歪理
什麼世上人間天與地 在某一天又再一起

如你若有事我會很寂寞
我獨個行樂怎可快樂
我沒你的運氣能先走 畢竟能早登天國
但你若有事 我要孤獨做人就從頭再學
學習到天邊海角 一人拼搏
我這主角沒有襯托

如常背靠你 深知一失去剩下了半臂
人若然行開了 連對罵亦無期
為何你要我去信那麼些枉生的歪理
就算世上人間天與地 在某一天又再一起

Repeat *
如你若有事我會很寂寞
我獨個行樂怎可快樂
我沒你的運氣能先走 畢竟能早登天國
就算是有事我也不讓別人再做我主角
但是我都希望那一場寄託
是你先走令我發

Friday, February 3, 2012

視刀環歌

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
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

視刀環歌-劉禹錫

當時是甚麼在劉某的腦海中,以致他凝視著刀環沉思,吟作了這首詩?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在乎言語多寡。有些故事不必向每個人宣講;有些情緒也只向慬的人說。

Wednesday, February 9, 2011

幕後風景

Cat & Frank's Wedding

好友的婚禮終告一段落。事後與不同的參與者回味這一幕,幕前的賓客大多都賓至如歸。作為婚禮統籌的我終鬆一口氣。至於在幕後一眾幫手的弟兄姊妹都抹了一把汗。大家像是經歷了一場排山倒海,彷彿是劫後餘生的一天。大家的賣力,齊心和專業,是事成的關鍵。優美結婚進行曲還未奏起之前,一群汗流浹背的工作人員費盡心思與勞力把交托他們的事完成。不論過程有多艱巨。最終,一雙新人可以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舉行童話式的婚禮,許下此志不渝的承諾。每一個精心的設計都是新娘子背後的心思,賓客欣賞萬分。在幕前的每一個完成品的擺設也同樣是弟兄姊妹在背後不計較付出與竭盡所能的成果。幕後工作人員的辛勞是一雙新人多年來累積的人緣和情份。我想這一幕後風景比任何幕前風光佈置更好看、更醉人。

Friday, January 7, 2011

我在留意

有時候我在留意。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比以前老了。

從前是爸爸媽媽拖著我走路,嚷著我要小心。不知從那時候開始,是我拖著媽媽過馬路叫她小心。

有一天放工,媽媽在後園理田澆水,我留意到她的背影,是緩慢了,而且上下樓級也蹣跚。冬天天氣乾燥,我幫爸爸的手塗上潤手霜,方發現爸爸的手佈滿皺紋。是這雙又大又和暖的手,作了很多的工才把六個孩兒養育成人。心裡很感激。

家裡有兩間洗手間,我和爸媽共用一個。冬天早上起床上班,媽媽總比我早起把洗手間的暖氣開動和電座厠板暖和,讓我舒舒服服的使用。媽媽的心意,我其實都留意到。

那天在健身中心,我站在遠處留意到在玩健身器械旁的爸爸,雖然七十多歲仍保持著一份精壯男人的氣度,還很瀟灑呢!我媽雖然也不再青春,可是當我們共用洗手間的時候,我常留意到媽媽化妝的時候,她的皮膚還很白皙。上妝的時候仍很有女人特有的嫵媚,還是很吸引呢!我總是忍不住要稱讚她!她也照單全收,還很得意的在鏡前多照幾分。

有一天,我在跟他們開玩笑說:「爸爸,你是不是一生一世都愛媽媽呢?」

爸說:「不是!」

「不是一生一世,是兩生兩世!」

在旁的媽媽笑得甜絲絲的。

真的,有時候在旁的那個人可能大部份時間都在揪動你的神經,有時欲哭無淚,有時拍案怒吼。但只需要那個人於一個很奇妙的一刻,發放一枚窩心炮彈,怒氣、鬱悶、委屈、凝在眼眶的淚都盡消。夫妻相處之道,在爸媽身上我可以留意到。儘管婚姻裡頭可能絕大部份的時候都是一方在遷就、服侍、為另一方著想,可是偶爾一次得到窩心的對待,總是又難得又持久的回報。我站在婚姻的圈外看圈中人,可能也只是紙上用兵。不過不管是甚麼樣的關係,相處之道還是離不開一個在神裡面愛人如己的真理。常常留意別人的需要,關懷他人情感上的起伏。同樣,也多向付出關心的人說感激的話。因為幸福並不必然。

因此,我每天回家也要抱抱我爸我媽。謝謝他們的寵愛和窩心的照顧。

上帝呀!謝謝袮賜他們平安,健康的體魄。

Tuesday, November 23, 2010

陳年佳釀

有些東西好像酒一樣是越久越好的,例如友情。

這幾個星期跟兩位舊朋友聚舊。時間,的確撫平了年少輕狂時的辛辣傷口。在時間的空間裡釀著,我們各自都成長了,遇過的事和人都叫我們不再青狂。反而多了一份體諒和包容。我想,人和酒是一樣的。未經時間蘊釀的人,不懂事,思想一面倒,入口辛辣。歲月的磨練叫人開竅了,不是圓滑,是懂世故,醇了。

站在時間長廊的這一端,看過去,我們都笑著說,感恩有過去的分離,因為沒有分離也就不可能那麼珍惜今天的相聚,也不可能品嚐彼此於歲月中釀出了醇香美好像剛開封的陳封友情。

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舊朋友

跟舊朋友碰面,我發覺自己很熱情,特別在別人頗冷淡的反應對照下,我更覺自己是過份熱情。因為這份熱情沒有得到同樣的回應,我輾轉了好幾天。或許別人沒有看到我的尷尬和當場立刻收回的熱情和祈盼的目光,我臉容的改變必很可笑。我因為自己如此的舉動失笑,笑自己的魯莽,笑自己的一廂情願。但凡感情也必須是雙方面的,若是我的熱情沒有喚起你昨日的情義,是的,是不必強裝客套。我知道一切也不如往昔,一份過了期的友情,不管昔日有多真摰也不能叫今天的人回復昨天的默契。我是很念舊,舊友的情份就留於相簿鑑賞,歷史是不可磨滅的事實,我也因此而感恩。下次碰面若無不妥,何不大方的一展歡顏,不必靦腆也不必撤回目光。

Friday, July 16, 2010

陌生的親切感

兩年,不長也不短,足夠叫一段關係終結,可是主不許這樣。我們都學了功課。

最近有很多的重聚機會,大概是天父給我這個在關係上常想一成不變的人的慰藉。昨天的重聚是一個突破,心裡很感謝神,沒有讓這段關係就此僵化。我知道我們四個的想法都是要延續,因此兩年內不時提及這個重聚的計劃。感謝姊妹的「拖延」,沒有她的延慢,我們就沒有被神在最適切的時間裡重新琢磨。沒有洞見、沒有轉化,就沒有釋放,也就沒有和好。神真的很好,衪真的是使人和好的神。兩年的距離,的確締造了陌生感,可是一但破冰,那親切感又回來了。我很慶幸,也很感恩,天父的眷祐從來都這麼奧妙,妳的生命在折騰中更閃亮。因為妳在主裡面的順服和誠實,給我這個後輩又上了一課:「榮耀的釋放」。因為有主和主的應許就不必把拳頭抓得過緊和過久。在一個橘子色天空的黃昏,與神的對話中,妳對生命和天國得了一個了悟。拳頭鬆開的一剎,頓然得到更多。一個縱然是屬靈的前輩也不畏給後輩看到軟弱一面的真生命。妳的生命,正是主的生命;妳生命的見證,喚起一份陌生的親切感。我因為妳而感謝神。

Thursday, May 6, 2010

信任的籌碼

剛看完龍應台的「目送」,其中一散文,亦是網上讀者表示在整本書中最為深刻的一篇:「(不)相信」。讓我思想到的不是對一些理想或是理論的相信。相信,於我而言,最大的課題,是對人的相信。而且,不謀而合,我最近真的在思想信任這個課題,只是我的範圍比較窄。

其實,真誠就是能得到別人信任最犀利的籌碼。一刻的真誠就可以換取到必須要賺取得來的信任。真誠以至於信任,就算有過失也可以包容。可是信任也可以是一去不返,一鋪「晒冷」,一次揮霍完畢的本錢。要賺回信任,此舉難極,掏光了的口袋就是沒有可以令人再信任的本事。沒有籌碼本來就沒有資格要求別人再投放信任,可是人總歸是有情的動物,因為上帝把一根很特有的感情神經放在人的裡面。感情,是最堅固又是最脆弱上帝給人類的禮物。而且在感情的領域中沒有一條不變的方程式。微妙的感情掀動可以巧妙地扭轉常規,人類也很懂得利用這個操縱乾坤的武器,或是把這個思想栽於別人身上。誤會也好、謀略也好,傷害始終存在,互不相信亦由此而起。因為有了感情的自由/限制,真誠亦變得不可完全可信,對人的信任亦變得有條件性的若即若離。小孩子的信任是沒有懷疑單純的信任,他不會去衡量甚麼比較可信,甚麼比較可疑。人縱然都失信,但神仍然是可信的。人的話雖然不可盡信,可是世界在互相信任的情況下不是比互不相信更溫暖嗎?而且我們這個「世界」至少有聖經已經教導我們一個千年不變的真理,就是神必祝福清心的人。我希望亦學著如何成為一個神祝福的人,就算在自己不怎完全明朗處……若是神的選擇亦能無限量輸送對人的信任,而不是逃避責任。

More about 目送
(不)相信 – 龍應台「目送」

二十歲之前相信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件變成不相信。

曾經相信過愛國,後來知道「國」的定義有問題,通常那諄諄善誘要你愛國的人所定義的「國」,不一定可愛,不一定值得愛,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前朝史永遠是後朝人在寫,後朝人永遠否定前朝,他的後朝又來否定他,但負負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積漸進的扭曲變形移位,使真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說「不容青史盡成灰」,表達的正是,不錯,青史往往是要灰的。指鹿為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勝利的。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只是愚昧和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純樸的農民工人、深沈的知識份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天行道的王師,都有可能有不同型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只有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曾經相信過正義,後來知道,原來同時完全可以存在兩種正義,而且彼此抵觸,水火不容。選擇中之一,正義同時就意味著不正義。而且你絕對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機熱烈的主張某一個特定的正義,其中隱藏著深不可測的不正義。

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一掌有權力,他或者變成當初自己誓死反對的「邪惡」,或者,他再現時的場域裡不堪一擊,一下就被弄權者拉下馬來,完全沒有機會實現他的理想。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權力腐化;理想主義者要有能力,才能將理想轉化為實踐。可是理想主義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幾希。
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中的冰塊——它還是那玲瓏剔透的冰塊嗎?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恆不滅的表徵,後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叫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海枯石爛的永恆,其實不存在。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

譬如國也許不可愛,但是土地和人可以愛。譬如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之外我們別無依靠。譬如正義也許極為可疑,但是在乎正義比不在乎安全。譬如理想主義者也許成就不了大事大業,但是沒有他們社會一定不一樣。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裡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譬如海哭時的永恆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裡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裡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

那麼,有沒有什麼,是我二十歲前不相信的現在確信了呢?

有的,不過都是一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談。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橋到船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令人沈吟。

Friday, March 26, 2010

出「祈」制勝

二零零九年的最後一個晚上,我跟一個相識了三十年的朋友一起度過。那晚我們相約去看電影,電影還未看到片頭,我就發覺她好像不太對勁。一問之下,她從幾年前開始對人多的地方就會出現暈眩不舒服的狀況。醫生也是看過,卻沒有發現甚麼生理上的問題。電影一直在播放,她也只是一直的閉目養神。好不容易,電影看完了我們也不管身處在對面海的西九就剩計程車回她的家。就是這個晚上,我們有一個促膝長談的好機會。

我們在玫瑰崗幼稚園BB班就一起上課,是兒時的孖公仔、好朋友。在校園的操場有過我們一同成長的痕跡,和一群同學們玩「掂鐡」、「掂牆」、猜皇帝,每一個上學的早上和小息我們都會黏在一起。說說我們喜歡的男孩,也一同為了對方被欺負而廷身而出與那個誰過不去,總之,一切兒時會出現的現象都有在我們身上發生過,也包括我們很幼稚的用紅筆寫過絕交信給對方。很可笑,是不是?(當然絕交是絕不成的,過一陣子又黏在一起。)

一九八八年六年級的上學期,就是我家移民時,我們就結束了孖公仔時代。在香港啟德機場送別的那個場面,我記得大家都哭紅了鼻子。頭五年的移民日子,我們也很勤的寫信,至少在我的車房箱子裡仍存著一盒她寄給我的手寫信。情誼就在一封一封的信裡寄存。有一個暑期,她自己一個飛來美國,我們一起去了不少的地方,紐約、黃石公園。兩個十八歲不到的女孩子,竟然,獨自遊覽素未踏足的地方。我很記得一九九三年六月尾旬,我們在旅遊巴士上一位伯伯的報紙上得悉黃家駒在日本意外離世的消息。好一陣子我們都很惋惜也不敢相信這是一宗可信的新聞。那的確是個又歡喜又沮喪的旅程。不多年後她一家也都移民紐西蘭,我們的信卻還是不絕。只是後來,時代不同了,到我上大學的時候,互聯網開始發達,電郵的快和方便,卻沒有讓成我們繼續寫信的習慣,反而停止了聯繫。及至她一家人都回流香港我也不知道,而我有多少次回港也沒有跟她見過面。

某年的聖誕節,有一個當時的插班生小學同學從澳洲回港,我也剛好在香港,我們這群幼稚園同學連同幾個老師也就湊在一起。我們當時的關係真的是有一點生疏。畢竟,也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失去了聯絡。因此,就算再度見面了,也只跟其他同學一般的平常交流,沒有了當年的孖公仔關係。大概五年前,很意外的在我的電郵箱裡寄來一封她的郵件。她說,她媽媽因為癌症過世了。雖然只是娓娓道來,我卻能感受到那份無名的重。不久後她就要結婚了,也邀請我回港見證她的婚禮。我也一口答應了。我想,上帝的時間是最美好的。人生的一切必然的起起落落,都有它發生的後果而存在。是的,我說「後果」。因為它發生的原因,是不可知也不可遇的。只有後果是我們可以去操控,我們要怎樣靠神去面對,或是要憑一己之力去彌補,都會產生不同的後果。

三十一天的晚上,我們雖不算秉夜談,也算在時空裡跨越了二零零九年與二零一零年的界線。看著電視節目的倒數,我們也數算著彼此友誼之間錯失了的日子。痛失家人、破裂的婚姻、家庭的變化和工作裡對員工在經濟不景氣的承擔,這一切都構成重大的壓力。一個單身的女子,如何可勝?我心中一陣子在禱告我的神,那是一個把生命真締分享的好機會,就在二零一零年零晨時分,我也跟她分享耶穌在我生命中的意義。她也問了我很多有關信耶穌的問題,我感受到神的靈在她裡面開始發動。回到美國,第一個從她來的消息是她決定要戒煙,而且不久以後就真正的把煙癮完成戒掉。她自己也說是神幫助她。事隔三個月,神在她身上的工作還在即極的進行,尋找教會、參加小組、身邊有真心關懷願意與她同行的基督徒、同時開始心靈輔導、看聖經和禱告,這一切不是神的工還會是誰呢?我心裡真的非常非常感恩,因為一個受傷靈魂在神的眼裡,衪是如此的寶貴。真的很感謝在香港伴她一起走的弟兄姊妹們,也有這裡每一個星期禱告會裡忠心禱告的祈禱勇士們。你們的付出和愛心都被神祝福了,而且化成祝福別人生命的養份,讓曾經活在陰霾的人能勝過過去,勇敢的生活下去,邁向光明。福音,的確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羅1:16)

Friday, August 21, 2009

手機式

每天打開電郵箱也必須清理經過一整夜之後累積一大堆不知從那裡來的電子垃圾郵件,一次過 Select All掉進垃圾桶。踏進e世代,人類生活方式改變了不少,每天每日每時每刻都被鋪天蓋地的資訊圍繞著,受與不受歡迎的訊息藉著不同的渠道毛孔不入的直達眼簾。及至手機上網,現代人都患上一種症候群,就是無時無刻拿著手機,重複不斷更新電郵箱或聯誼資訊網站,恐怕在一時三刻中錯過了重大的消息,得知了訊息時又急不及待的即時回覆,在沒有訊號的地方不時「籮籮戀」拿出手機試圖找出有利於接收的位置。在餐廳、影院、高速公路上、或是在最私人的上厠所時間,通過手指間的熟練運作,世界資訊垂手可得,仿如時刻要呼吸的空氣。上述的症狀,越見嚴重。情況易見於同桌吃飯的,有大多數都低著頭把指頭於手機鍵盤按鈕上盤旋轉動,與人談話已不用眼睛對望,只以聲音對答,眼睛依舊注視那不到四吋的瑩幕方格。因為別人的分心,有些人也被迫因無所事事而拿出手機胡亂操作一番,日子久了關係便越來越隨便,話題也留於膚淺。沒有尊重和生命關聯的互動,也就速成了現代人的膚淺關係網。有多依賴手機式的資訊就有多手機式的溝通,也造成有多手機式的關係。下次跟別人談話,請望著別人的眼晴!

Wednesday, May 13, 2009

Al dente


Cooking become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my life these days. I enjoy cooking, a lot. The entrée is not food, the entrée is friendship, the essence of the meal. Speaking of meal, preparing a meal is quite an art. Al dente is the word that I just learned. It’s an Italian term you will find on the outside of a pasta box. Al dente means pasta being cooked just right, most often use in cooking rice, pasta and vegetables, that the food is cooked to the ‘tender crisp’, still firm enough for resistance in a bite but cooked through. Frankly, I have not grasped such a skill yet. My vegetables are always under cook, as I like it crispy.

Time, is of an essence while cooking. It as well applies to every aspect of lives. I enjoy eating the food as much as I enjoy the process of cooking it. Watching the food being cooked and seeing how guests enjoy eating feels good. Sufficient time, moderate pace, orderly kitchen, well prepared ingredients, nice mix of guests, hearty sharing, and a few jokes. Lovely is the swirled chemistry results from a new mixture of ingredients and people. Al dente or overcooked? We will learn from groping. Putting new recipes and people on the table require some try outs to bring out the flavor of the food and the taste of the guest. Al dente is when it’s just the right mixture and timing.

Tuesday, April 21, 2009

生命饗宴

More about Life Is Meals

一月至今仍在看一本有關食物的書,「Life Is Meals」,是James Salter 和他的妻子Kay Salter合寫的,已翻譯成中文,「生命饗宴」。我買的是英文,因為翻譯得好的書是很小很小的。看書還是原汁原味的比較好。書中記載了作者多年的入厨經驗、食譜和每一餐為客人而設的筵席。食物的典故、來源、有關的故事的敍述和精美繪圖,再加上作者感人的文筆讓美食格外吸引。字裡行間仿如也感覺到爐灶的溫度、也聽見刀鋒落在針板上的聲音和嗅到食物調味的芳馥。有時也不禁把鼻子靠近書嗅嗅,希望聞出什麼,一切盡在腦海中。

生命中的關係建立,喜慶節日和就算只是平凡的生活,也總離不開日復日的美味菜餚。因此,趁爸媽外遊的日子,也打開家門,逐一邀請朋友來分享「生命饗宴」。

“The meal is the essential act of life. It is the habitual ceremony, the long record of marriage, the school for behavior, the prelude to love. Among all peoples and in all times, every significant event in life – be it wedding, triumph, or birth –is marked by a meal or the sharing of food or drink. The meal is the emblem of civilization. What would one know of life as it should be lived or nights as they should be spent apart from meals?” – James & Kay Salter

Thursday, April 16, 2009

相處恰當

友人向我訴苦,我百分百明白。有些人的一言一行總能挑動你某根的神經。有時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我相信人夾人緣。能成為朋友,雙方總能有來有往的溝通,大家不必一定要彼此認同,只要某程度上的明白和接納便已足夠。人與人之間要有尊重,尊重每個人獨有的思維邏輯,若不干擾到別人總可接受。

當很難避免一些與眾不同的人,能夠做到有禮貌和修養而又讓其知道問題所在是需要很大的智慧和愛心。丞相肚內可撐船,容人之量,是人生的智慧和內涵。若是不能和他好好相處,就要找個方法自處。人總希望別人先作出改變,但這又豈是易事呢?先改變的總是自己對外在的想法和態度,然後別人改變不改變已無關重要。以愛心出發,縱然有時似乎做多了也無損失。

當自處得恰當,自然便可相安無事的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