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6, 2014

四十八載

今天是爸爸媽媽結婚四十八週年,作為兒女的,與他們一同把一個兩口子的家變為現在的十九人(雖然我是很後期才加入),今天仍然相親相愛,我們當然要為他們慶祝。

四十八年來,或是自我懂事以來,他們好像從來沒有慶祝結婚週年這回事。養育六個兒女,不知有多少個六月二十六日在茫然中渡過。四十八年前的今天,或許與很多將要進入婚姻的情侶一樣,爸爸媽媽應該也不知道究竟婚姻是怎樣一回事。

July 4, 2013 @ San Gabriel Missions
爸爸不是浪漫的人,媽媽也不是小鳥依人。婚姻相處我也不懂,在他們身上領悟到「愛的付出」就是維繫一個家的不二之法。爸爸媽媽都是很實在的人,他們做人、處事都絕不花巧。The 5 Love Languages,他們絕對是以The Act of Service愛的服事,來表達他們厚厚的愛。

看見踏入暮年的他們,臉上多了皺紋,動作也慢了,眼睛也花了,話也嘮叨了,他們也許沒有發覺,其實他們的面貌是越來越相像。縱然每天在家總是喜歡你一言我一語玩「男女子單打」,卻不曉得「彼此」的關係越扣越緊密,一但某個出外旅遊或是獨自行動,總三不五時在計算對方在幹什麼,怎麼不打個電話回家或是有的沒的都擔心一番。

任何關係要維持四十八年,實在不易,更何況是朝夕相對,風雨同路,共證四十八個春夏秋冬的夫妻關係。或許爸爸不再是那個英偉不凡,拖著一條大狼狗瀟灑跑上大三巴的男孩;媽媽也穿不下那僅有二十三吋腰的旗袍;

物換星移,從那裡走過來,他們的可愛不減,深深藏在那皺紋中、在和藹的笑容中、在囉嗦的叮嚀裡。

偶爾在安靜的家裡,他們會說,幸好有我在,我會苦笑自嘲地說,不知道是你們的幸運,還是我的不幸。

在我心裡,其實我在說... 幸好有你們,我還可以撒嬌,無條件地享受被愛和照顧。

每次想起爸媽,我都很感恩。

求天父賜他們健康的身體,喜樂的心靈!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13:4-8 

這是2010年Family Reunion時製作的短片。

Wednesday, June 25, 2014

好時辰

應該是長大懂事後第一次在香港紅館看演唱會。這第一次給了王菀之。
好友知道我回港,一早買了票,坐很前的位置,這第一次的經驗很好,被厚待了。

這一首「好時辰」,尤其喜歡。



好時辰

曲:王菀之 詞:藍奕邦
編:Edward Chan/黃兆銘@emp/T-MA@emp
監:Edward Chan
唱:王菀之

在昨天裡 幾多人 新歡變做前度
未結識你 只懂茫然消耗
幾多次告段落 走的幾多冤枉路
彷彿忠告對下一位 請更好
其時如若一早 碰著你
談情或聚散也 草草

遇上你 太感恩 不遲亦不早
等我笨夠了 傻得多 方前來抱抱
當天輕率的我如果不太值愛慕
如剛巧擦肩的你也無視 過路
所以讓我說 太感激 這時辰剛好
等我後悔了 才珍惜 先叫我找到
每段前事彷彿一直考我 如何待你好
你猶如瑰寶 假如人一直糊塗
天不會讓我 得到

多番對鏡自問 多少晚反覆思念
即使委屈也學反省 數缺點
原來全為此刻 對你講
能陪伴著你變經典

遇上你 太感恩 不遲亦不早
等我笨夠了 傻得多 方前來抱抱
當天輕率的我如只嚮往被仰慕
誰竟可湊巧戀上 我還是破壞氣數

得不到開花結果 才明瞭時日無多
旁人如學得懂 我也可
付出比愛自己應更多 
你一聲 很愛我 說得剛剛好 
此際悟透了 無悔了 心意聽得到 
每段前事彷彿一直考我 如何待你好 
你猶如瑰寶 好時辰先找到你 
天公對待我 真好

Sunday, June 22, 2014

課外智慧

最近我覺得自己很需要補充一種從來沒有在學校學到的課外智慧。因為,

數學的加減成除,微積分沒有教懂我們如何計算人生無常的日子;
健教教我們保持個人、公眾衛生,卻沒有指導我們如何保持心靈清潔;
中文老師教懂我們詞彙,並沒有教我們如何用說話安慰別人…

就算在更高的學府受教,於最專門的學科畢業,我們始終沒有在學校的科目裡學會面對失敗、怎樣處哀傷、失戀、受創、自卑、更沒有教我們如何去愛別人。

那… 我們是如何學會這些呢?

上週五,好友給我發短訊說:昨晚媽媽險些被癌症帶走,現正在深切治療部觀察。

翌日,我開車前往醫院探望。一邊開車,一邊在腦內預演多次要說甚麼話慰問好友及其家人。

對於苦難,就算是長期病患,當它要無情地叩門時,又有誰能駕輕就熟呢?

推門進房,家人圍在床邊看著熟睡的伯母,瞼上疲態盡露。一切想好的安慰、問候語都不管用。

我愣住了。

最後,一個擁抱傳遞了關懷、拭淚代替了慰問、牽著手的禱告把說不出來的嘆息交托上帝。 有些時候,無聲的愛更容易傳遞,凌駕於言語。

昨天,我又回到醫院,這次是去探望一個新生的嬰孩。同一個地方,兩樣的心情。

人生,有時候是多麼的真實。

學校裡,我們在一堆的假設中尋找對的答案。答對了,可以進升、畢業。可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有一個合格的人生,因為能夠真正幫助我們抵禦人生的無常,從來都不是一張證書可以招架的。我們終究必須在真實中砥礪,學習享受尋常日子中的平淡快樂、珍惜共處、在無常時時艱與共; 

與哀哭者同哭,與喜樂者同樂

Thursday, June 19, 2014

閒暇渡日

如果你問我走了一趟北歐,除遊覽據點外,可有值得一提的,我會說是北歐人民生活的閒暇氛圍。因此我極享受每頓晚飯後的黃昏與幾位團友在郵輪上的閒談時分,欣賞那個北歐漫長的落日。

在歐洲各地,總能在街上處處可見悠閒地坐在路旁一張張小桌子和草坪上的閒人。他們吃的不多,卻坐很久,聊著、看著、呆著,自然而然,與日光為伴。

北歐的美,是一種非物質、金錢以及瑰麗建築堆砌出來的美。相反地她擁有一種留白的寬廣,給予人一口自由的空氣,從容不迫也不必跟別人比較的自信與氣質,彷彿與世無爭,悠然自若的處世之道。

我想北歐的人早已看透了,他們以最原始的裝飾為生活品質,凡事不過份熱衷,也不隨意激憤,選擇好了和平中立就一心守著。

懂得欣賞自己得天獨厚的本錢,不強求也不過份追捧,就是我這次北歐行從他們身上看到的,是一份不能奪去的內在風光。

相比中國人的社會生態的確成了很大的對比。正當中國人瞬速地累積財富,在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中,我們在失掉了甚麼呢?

當中國人都很自信地把各歐洲品牌往身上掛的時候,宛如一個小女孩終於把頭髮留長了,可以繫上一個蝴蝶結,風光自信地在街上招搖,每天老是把各式各樣的東西往頭上繫,難免不倫不類。長大後可會發現,此舉庸俗不堪,真正的美不是她頭上的蝴蝶結,而是她的自信女性美?中國人的美,絕不會是金錢,而是那藏在裡面的克儉,勤奮和許許多多的美好品德。

今天仍在奔忙地打拼,過於繁囂、亮麗的熱鬧都市,如余秋雨老師所說的,只是「火候未到,弦琴未諧」而已。

我知道,一切也非三言兩語能聊得清的事實,沒有今天的忙碌,焉可有明日的閒暇。需要很多條件的配合,歷史與文化的結合與流程。說到底,悠閒是一種態度。

那晚我倚在十六樓的郵輪窗戶旁,想著,當人生的黃昏降臨,我可會也能像今天的一樣閒暇渡日。

「悠閒很可能是一種清醒,而忙碌則很可能是一種糊塗。」

Tuesday, June 17, 2014

為水‧是雲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坐郵輪旅行有很多好處,其中就是每天佈天蓋地地被大自然環繞。不用趕忙奔往下個景點,眼前的一切如虛實之間,定過神來,一切依然。看著浮雲變幻,晨光晚霞映照水面,粼粼波光,怎不叫人暫且脫下凡夫之心,定晴於那創造此情此景背後的創造者?

旅行的真正意義,除增廣見聞外,不就是讓一片天空、川河流水 ,叫你從此活得不一樣?

看過如此美麗的自然景致,還能有更美的嗎?我深信,上帝的奇工,不管用甚麼形態出現,也能藉著所做之物與人對話,喚醒人心最深處對永恆的渴望。

天空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上帝的創造,不管是平靜的大海或是怒潮狂捲的海濤,人站於其中,仰望天際,不禁說: 

人算甚麼,袮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袮竟眷顧他。-詩8:4







Monday, June 16, 2014

異地相遇

More about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遇見Rembrandt(林布蘭)繪畫的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浪子回頭)。

盧雲寫的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書本正是用這幅畫為封面,想一想,大慨在七、八年前看的,當時一口氣看了他幾本的名著,Adam、The Name of Jesus、The Way of the Heart,還有幾本翻譯的靈修學書本。這一本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記憶猶新。

當時在隱士博物館(冬宮)一片混亂,二十多人隨著能操純正普通話的俄羅斯女導遊在極擠擁的人群中穿插,繞過一個又一個大得驚人的展覽廳,偶然停在展品前,用心聆聽陳說。當我還在與那個翻譯耳機糾纏如何可調效牢固地掛在我過小的耳朵時,這幅八尺高的油畫就出現在我身旁,我也不以為言,只隱約在耳機中聽見一個非常非常熟悉的故事。我站的角度給從窗戶照射進來的陽光擋住視線,沿著人群靠窗走過去,在另一個角度,我知道,那個感動過Rembrandt和盧雲的畫中故事正在我咫尺之遙。

故事記載在聖經路加福音第十五章11-32節。這個故事耳熟能詳,是耶穌三個有關失落的比喻中的最後一個。

一百隻羊比喻中,牧羊人就算有九十九隻在羊圈中,也要不顧一切把失落的一隻尋回(99:1)。

一個婦人有十個錢幣,失掉了一個也得點燈打掃找回(10:1)。

一個爸爸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厭倦透了生活,欲速分家,兒子拿了錢,花天酒地,任意放蕩,耗盡家財,淪落放豬,在豬棚醒悟到在爸爸的家作一個奴僕也總比寄人離下好。在回家的路上,離家還有一段路程,已遠遠看見父親的身影,他每天在家門前掂著腳盼望兒子的歸家。看見兒子的身影也急忙跑去迎接回家的浪子。衣衫襤褸的兒子跪在父親跟前,父親隨即把袍子、鞋子和代表著身份的戒子套在手上。林布蘭所繪的,就是這一幕(2:1)。

@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我當然沒有盧雲般鍾情於這幅畫(他用了兩天的時間,數個小時及特別安排的座位上細嚐這油畫),當時在隱士盧博物館裡的環境也不容許多逗留一刻,俄羅斯女導遊用非一般標準的普通話在解說此油畫背後的故事,聽到興之所致,說到尾聲她居然忘了小兒子為何回家,爸爸又如何在相離還遠的時候已經在家園門口等待著兒子歸來,就草草完事。我不怪她,因為沒有在心靈的曠野裡領悟過自己像浪子般放蕩過、忤逆過、醒悟過,後來又被天父的慈悲深深愛過和打動過的人,故事亦只是敍事而已。而且博物館中三百多萬件展品中,無獨有偶地引導我們在此油畫前停下腳步,她絕對可以繞道而行,我跟此畫亦可以相遇而不相見。

**隱士盧博物館,想到那超擠迫的人群和極不流通的空氣調節,我或許不會再去,不過若有生之年還可以再訪冬宮,必先重閱盧雲的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和在冬宮禮品店買下此油畫的海報或記念品。

“coming home’meant, for me, walking step by step toward the One who awaits me with open arms and wants to hold me in an eternal embrace." (p. 6) 

"I sought to undersand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human soul, to discern there a hunger and thirst that only a God whose name is Love could satisfy." (p.16)

Monday, June 9, 2014

敝帚自珍

RHS Reunion 6/5/2014
如果一件物件保存了三十年,即使是一張竭色斑駁的廢紙,也是敝帚自珍,更何況是一份識於微時的陳釀友情。

三十多年的同學,每次回港難得我們仍堅持抽空相聚。身邊的朋友亦難以相信我仍與一班幼稚園同學保持聯絡。有時候距離未必是關係疏遠的關鍵,或許正因為難得有朋自遠方來,就更珍而重之的經營持續。

雖然我們説不上是「歡笑情如舊 瀟疏鬢已斑。」但對兒時的種種,餐桌上你一言我一語笑個人仰馬翻,亂作一團。

能一同共証歲月,這份經年之情,珍惜。

Wednesday, June 4, 2014

安靜的力量


從熱鬧、煩囂走進安靜,然後又回到喧鬧,才知道安靜的難能可貴,也能深刻體會到安靜帶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