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2

The LEGO® Story

偶然在網上看到Lego的故事, 非常有意思。一個歷經三代的創業和創意事業,對今天越趨全電子的時代,那件實實在在的玩具今天來得十分珍貴而且極具創意。雖然我不是一個Lego的發燒友,並未曾為其醉心,如果我有孩子,必會買Lego給他/她,鍛鍊耐性、啟發創意。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12

香港,你往哪裡去? - 龍應台

More about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看了這本「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是兩年前的事,一直沒有想寫的,因為我沒有這個本事回應,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於這個我生於斯的地方,我也很好奇龍應台會說些甚麼。

雖然這不是針對今天反洗腦國民教育所篇寫的,而公民教育與國民教育亦有異,但卻已道出今天的危機。今天香港人上街的理由,今天我們都穿黑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都要說「不」。在書架上拿起這本,想起讀過的這一段,讓我深思那小學時期居住過的香港,深思著今天在香港就讀小學的小朋友們的未來。

想起2004年那「心繫家國」的短片,今天的「國民教育」,一步一步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快不再特別,而是歸化母國。香港的獨有,她的不同,價值被挑戰,繼而同化。五十年不變?。。。

很喜歡這一段...

一萬個口號抵不過一支老歌

殖民者挾其母國的現代化優勢,他的政府一定是由菁英思維主導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政府官員掌握知識、能力和權力,一切的決定由上而下貫徹。捉
襟見肘時,一通午夜的電話掛往母國,第二天早晨已有指示。母國畢竟文化厚重,經驗嫻熟,往往還在殖民地創出優越的成績。於是所謂脫離殖民,就是在別人的 「大腦」抽走了之後,開始產生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法從哪裡來?當然是民間。

脫離殖民意味著政府從原本居高臨下的菁英位置走下來,與自己的平民站立在同一高度對話;中區警署保存或開發,灣仔老區保護或拆除,由市民的意志主導。康文
署也不再是所有活動的主辦者,不再掌握所有資源,不再是藝術家和表演團體仰望的施捨者,民間自己實力強大、百花齊放。脫離殖民意味著本地的學者、專家、文 化人會取代殖民者的「大腦」深入政府的決策過程,不再坐在林林總總的「諮詢委員會」裡當政府假裝民主的花瓶,而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實質主要動力;西九龍的 文化定位,大嶼山的開發與否,都會有一個深刻的公民辯論、知識界文化界專業較勁的過程。同時,當人民開始真正參與決策,開始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未來時,公民 社會於焉成形。

我也沒看到這個過程真正在香港產生。


我目睹的,反而是另外兩種過程。
一方面,殖民者的思維模式和運作方式照樣推著香港快快走,用原來的高效率,但完全不見「大腦」的更新。另一方面,新的「公民教育」悄悄發酵:「心繫家國」 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調成甜甜的飲料,讓香港人喝下一杯「愛家愛國」。幼稚園的孩子們學唱「起來,起來,起來。。。」公民教育被簡化為愛國教育,愛國教育被簡化為愛黨的政治正確。

中國,不是不可以愛。殖民者曾經多麼地防備你去愛它,連鴉片戰爭都一筆帶過。但是中國值得香港人去瞭解、去愛的,是它的法官還是它的囚犯?是軍隊還是人
民?是唐詩宋詞還是黨國機器?是它的大地還是它的官僚?香港如果要對中國做出真正重大的歷史貢獻,是去順從它還是去督促它?公民教育該教孩子的,恐怕不是愛什麼,而是怎麼愛,如何選擇所愛。

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老師們帶著孩子去行香港的山,教他們認識島上的野花野鳥;是讓維園阿伯成群結隊地去開社區大會,辯論灣仔要不要
Mega Tower;是讓大學生在做了中區警署的歷史訪查之後,組隊到政府大樓去示威抗議;是讓中學生學習關懷尼泊爾和印度裔香港人的悲苦和孤獨,讓社區媽媽們組織「濕地保護協會」、「石澳文史工作室」、「古蹟之友基金會」。。。

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下一代清清朗朗以自己腳踩的土地和文化為榮。真正的公民教育是讓孩
子們知道,當你不同意一個政府的思維和決策時,你如何站出來挑戰它、打敗它。

如果讓假的公民教育生根,令人擔心的是,香港人還沒來得及從前面一堆廢紙堆裡找出祖母的日記,已經被後面轟隆傾倒下來的新的紙堆撲倒。


所謂脫離殖民,意味著被殖民者開始認真地尋找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疼愛自己。每一次遊行,每一次辯論,每一場抗爭,都會使「我是什麼人」的困惑變得
清澈。每一棟老屋被保存,每一株老樹被扶起,每一條老街被細心愛護──即使是貧民街,都會使人們驚喜:原來我的腳所踩的就是我的家、我的島、我的國。要人 民愛家愛國嗎?不要花納稅人的錢去製作宣傳吧!你不要拆掉他的老屋老街,不要剷除他的參天老樹,不要拆散他的老街坊,不要賣掉他祖母的日記本,他就會自然 地「心繫家國」,歌於斯,哭於斯。

認同,從敢於擁抱自己的歷史和記憶開始,而一萬個政治人物的愛國口號呼喊,不如一支低沈的老歌,一株垂垂老樹,一條黃昏斑駁的老街,給人帶來抵擋不住的眼
淚和纏綿的深情。老歌、老樹、老街,代代傳承的集體記憶,就是文化。公民社會,從文化認同開始。

中環價值,無法創造人文底蘊;殖民思維,無法凝聚公民社會。而且,別再告訴我「香港人雖然沒有民主,但是有自由」,因為沒有民主保障的自由是假的自由,它
隨時可以被你無法掌握的權力一筆勾消,再說,中區警署若是拆個精光,你能怎麼樣?但是你能怪政府嗎?連小學生都知道: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 所以,香港,你往哪裡去?

- 全文-

Thursday, August 23, 2012

挪威,綠色的驚嘆號 - 李濠仲

More about 挪威,綠色驚嘆號! 

我對挪威總是情有獨鍾。

當年一本「荒原上」,一個從挪威到香港的女宣教土,打開了在世界地圖上我所不知道的地方 -- 「挪威」。

那本書中當然沒有介紹任何挪威的山明水秀,我所嚮往的是挪威女宣教土的生命,因此也讓我喜歡上那個她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這些年來,一直念念不忘這個地方,很想在有生之年能一沾她的靈氣。

不說你不知,我真的想過要移民到挪威。也不下一次跟爸爸說,「不如我們搬去挪威吧!」爸爸說,「那裡一年裡總有幾個月沒有太陽。那裡的自殺率很高。」

我是很認真的在網上查考過有這片在地球最北端於北極圈內的海峽之國。那被譽為世界人民最均富的樂土,人民平均收入為每年八萬美金,同時亦被列為最適合居住國家之一。人民享政府豐富的福利,新移民者均可以免付學費學習當地語言。它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支持並實行環境保護之國。基於這些,我就買下了這本「挪威,綠色的驚嘆號」。當然在挪威生活有一萬個好,同時亦有一千個差,只少在挪威的冬天非常難捱,生活指數非常之高,外食餐館價格非常昂貴。筆者稱之為:「它那平民化的外觀,卻有著貴族般的價格。」(P.68)

看畢了這本書,挪威,其實真的是一個很不太有趣的地方。人民生活樸素,優閒,連挪威國王也平民得可在超級市場碰見也不出為奇。作者介紹了很多挪威的「名勝」,大多屬天然地區為主。綠草如茵的草地山坡、稠密無疆的森林深山、海峽山崖高峻筆直、海天一色連山環海的蜿蜒海峽、與世隔絕的古鎮…等等,數之不盡。挪威像是一片謝絕污染,不食人間煙火的仙景樂土。(當然挪威也不是一點也不帶有污染,每年人民製造出大量廚餘,以及商家為求經濟效益不擇手段以化學肥料飼養三文魚出口等等。)

筆者提出了幾個挪威人的生活概念,就連他們的平民國王也在向國民重點提倡:「切忌過度消費」。

其實當我們認真的靜心一想,不管你居住在哪兒,過度的物慾產生了過度消費所留下的後遺症: 滿足了暫時的慾求,填滿了商家的荷包;卻耗盡了地球的資源,留下了難以復原和每分每秒也在釋出有害元素能污染環境的垃圾。有些東西是一去不返的。

挪威人千方百計要實踐環境保護和保留古蹟文化,他們亦引以為傲! .

如筆者於序中說:「二零零九年一月,我來到了一個對我來說,簡直比月亮還要遠的國家,出乎我意外,早已躋身富國之列的挪威,相較其它歐洲大國,過得根本是鄉巴佬的生活,一九六九年挖到石油後,國家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迄今他們所引以為傲的,卻仍是溪裡的河水是否清澈,空氣中飄流的風是可甜美,時尚、前衛、現代、流行彷彿與之無關。」

世界不打仗以後,大家都放下槍械,拿起了計算機,計算「經濟效益」,社會進步了、前進了。走到了今天,我在想,「經濟效益」曾經載了我們好一段,它亦可以是覆舟。成是它,敗也是它。

 「挪威,綠色的驚嘆號」,是驚嘆號,也是警號。

Thursday, August 16, 2012

勇敢不退後

今早神給了孩子一個很及時又鼓勵的提醒。感謝神的話語!
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應許的。『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只是義人必因信得生、〔義人有古卷作我的義人〕他若退後、我心裏就不喜歡他。』 - 希伯來書10:35-38

Tuesday, August 14, 2012

Adam : God’s Beloved – Henri J. M. Nouwen

More about Adam 
盧雲神父的書,看過不少。他是靈修神學的教授,看他的書可以在這方面得到很多幫助。這本「Adam – God’s Beloved」,盧雲放棄大學教授的工作往無人認識的傷殘療養院服侍。他被派專為亞當,一個嚴重傷殘患者服侍。亞當,他不能溝通,不能照顧自己日常生活,甚至連最小的一個動作喝水食飯也需要人幫助。但盧雲在亞當身上看見耶穌的生命。

這是亞當的故事,這也是耶穌的故事。

很深刻的一章,盧雲講述亞當的Passion。Passion 和 Passive是同一個字根。Passive 是被動的意思,Passion 亦是有Undergo,「遭受」的本意。拿耶穌的Passion來說,由耶穌在客西馬利園被抓的一刻開始,一切發生在衪身上的都是別人做在衪身上的。因為耶穌的愛,衪甘願走上耶「遭受」、Passion的路徑。亞當當然不可以與耶穌相比,可在盧雲的眼中,他所看見的亞當也相等於耶穌,因為他正正是一個必須完全接受別人做在他身上一切事的人。別人透過服侍他的不能,反而得著改變,看見了自己的不能,看見了自己的心靈深處緊緊隱藏著,別人連自己也看不見的傷殘。亞當身上看見的,身外看得見的不能、痙攣、抽搐無助,不再是缺憾。人的眼睛看到的不幸,用心透過聖靈,盧雲看到的是他內在的平安和詳與愛。

一個最軟弱的人,透過被服侍,他的「受」,讓「施」的人得著難以言語的幫助。難怪,盧雲說:亞當是他的好良朋、老師與導師。

人的工作總往明處走,那裡有光或是機會,人都紛紛遷移到哪兒。可神的手卻往黑暗裡伸。

人總希望證明自己,因此常走在鎂光燈下工作,卻不知道,真正叫自己可以有自信的是在隱密處與耶穌相遇,與衪交談,讓自己在心靈的暗處真正地走向光明。

「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林前1:27-28

Monday, August 6, 2012

簡單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國 - 門倉多仁亞

More about 簡單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國 

一個星期前在網上訂購了幾本書,星期六訂貨,星期二就收到從台灣寄來的貨品。一下子買了兩本有關歐洲的書和一套三本上、中、下的聊齋誌異,書價加運費還比這裡買的划算一點點。

其中有這本「簡單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國」,作者是一個日本、德國的混血兒。這是一本有關德國人的文化和生活小智慧的書。德國人喜歡生活規律、嚴謹、有條理,社會秩序井然有條。一個地方,不管是國家或是小如一個四人的家庭,如果時刻需要標籤、告示提醒,那表示人民還未能把公共的紀律精神內化為個人的操守。其實,只需要多為別人設想,把喜歡別人做在自己身上的事也同樣做在別人身上,一個家或是一個國家也會很折然不同。

簡潔生活在這個物質豐裕的年代已是一個不太容易的生活模式。就我自己的家而言,案上剛收好的物品,不一會兒又會堆積滿桌,加上家人同住,簡潔,只能發生在瞬間。

雖然我的家很難做到窗明几淨,但書提到一些的德國人生活諺語對簡潔生活也很奏效:

「學習整理整齊,喜歡上它。你就能省下很多時間和心力。」
「小時候沒有學的事,長大了也學不來。」
「不用大腦,只好靠雙腳去努力。」
「床鋪得如何,覺也就睡得如何。」
「整理整齊就是成功的一半。」

一些生活上的習慣有助於簡化生活:
「花錢也是大體簡樸小處浪漫,與人交往大疏小親,工作態度大認真小隨意…」 
「應該做的事一定要確實做好,做完之後就可以大大方方休息。」
「物品使用後立刻物歸原處。」
「德國人隨時保持“簡單紀律,清爽自然”這一點,不僅運用在生活環境,也延伸到人的生活態度。」

若能從生活上的小習慣慢慢改變,就能免了不被繁瑣的事羈絆,那個小智慧頓成了大幫助。

Friday, August 3, 2012

聖經與植物 - 張文亮

More about 聖經與植物 

聖經中除了人名之外,植物也常被忽視。

這次有幸,遇上了張文亮教授的「聖經與植物」,不單開了屬靈的眼界,更認識到很多常在聖經中出現的植物生長模式及其作用,以及在當時文化裡的意思。

迦南美地,被上帝稱為流奶與蜜之地,但真正知道她為何得此稱號的人不多。這個擁有最多元氣候、地理的地土,高山、平地、低谷、沼澤、綠洲;乾旱、潤澤、潮濕都俱全的地方,完來她能種植的植物也比只屬單元地理與氣候的地方高出多倍。當多種植物能繁殖生長的時候,亦代表著牲畜有豐裕足夠的糧食,當中以牛、羊為主要牲畜,相繼地牛、羊出產的「奶」也多。同時不同種類的花草樹木亦引來各種昆蟲,在有利它們繁殖的叢林間衍生,而且蝴蝶、蜜蜂有助植物播種授粉,多蜜蜂也相繼地多生產「蜜」糖。奶多,蜜多,難怪上帝稱迦南美地為流奶與蜜之地。

耶穌亦十分常用植物為講道與比喻的題材。麥子、葡萄樹與枝子、無花果樹、橄欖樹、石榴、芥菜種等等,都是很熟悉的經文。如麥子與稗子的經文,只知道主是唯一有能力在末後篩出稗子的那位,但一經張教授對麥子與稗子的成長模式陳述,原來不在最初成長期發現有稗子時拔掉,是要保護麥子的初苗。書中實在給予很多舊經文一些新的啟發,不但麥子與稗子,還有約拿書中的蓖麻、箴言的金蘋果與銀網子、以賽亞先知開了一服無花果餅治毒瘡的藥給希西家王、牛膝草怎麼會與潔淨救贖拉上關係、神為甚麼不會折斷壓傷的蘆葦…等等。這一切成了非常有趣的經文!心裡很感恩又驚嘆,我相信的上帝,我對衪的認識實如此淺薄。

「耶和華阿,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詩104:24

Wednesday, August 1, 2012

支持Chick-Fil-A 日

今天八月一日,要支持Chick-Fil-A!

這陣子於同性戀的題目上,很敏感。尤其最近Chick-Fil-A的總裁在一公開場合表明立場不讚成同性婚姻,掀起不少爭議。我在Facebook上只寫了一句支持Chick-Fil-A的留言,有不少支持的人按「讚」,亦有幾位說了帶不滿,反基督教的話。同性戀/婚姻,不是愛或恨的問題,也不是個人的選擇問題。這是道德與真理,與社會/家庭結構有關的問題,是上帝起初造人時的計劃。因為愛不是沒有樊籬的,愛在一個範圍裡才能完全。像一個家園,沒有了四周的牆壁,就不成家了,住在裡面的人立即成為沒有家的流浪者。沒有了界限的自由,是過於自由。只有用愛規劃了界限給人類的神給予了人類最大的自由,而這自由是最美好的自由。

今天在Chick-Fil-A午餐,看見不少特來支持聖經真理價值的人,扶老攜幼,還有牧師穿著十字架的t-shirt,帶著弟兄姊妹、爸媽帶帶著兒女、也有二三個信徒相約默默支持,雖然大家沒有交談,也沒有叫口號揮動反甚麼甚麼的旗幟,然而看見大家在飯前低頭禱告,心裡已知道今天不介意排長龍來用餐的意思。 用最成熟和和平的方法來向世界宣說,神的真理,基督的價值,仍在這片土地上!神,仍然坐著為王!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Tuesday, July 17, 2012

一粒麥子

一粒麥子的比喻,這是主許多教導之中的其中一個。

聽過了羅慧娟姊妹的分享,她就如同一顆落在地裡死了的麥子,要結出很多子粒來。知道死而且又肯死的人來說,死是多麼榮耀的事情。正如保羅在哥林多書裡所說的,生命要吞滅死亡,把朽壞的變成不朽壞的。

人生在世,眼看病患在侵蝕不少人的健康。近的、遠的、聞說的、親眼觸摸過的,生命真的很脆弱。這陣子,身邊也不少人在生病,有致命的,也有會痊癒的,不管病患會否好轉,病危之時,人的心思總會想到死亡。

想到遠在他方的親友們還未信主,又在病痛中受折磨,在心裡默默的記念他們。心靈裡也在思想,如何作一顆落在地裡死了的麥子。我記得,張牧師常在講道中提醒我們作基督徒的要死,也要常常思想如何死。如何向十字架是活的 ,向世界是死的。

最近在看一本有關聖經和聖經中植物的書本,是張文亮教授最近期的作品,「聖經與植物」。其中一段,我很喜歡:

 「在田間,看到麥子生長旺盛,是值得感恩的景致,因為千萬個化學反應、物理作用、生物代謝在那裡靜悄悄地進行。在這世界,靜悄悄完成的事情,遠比喧鬧中完成的事情多。」 (p.55)

作主的工,不必張揚,也不一定是轟轟烈烈,大鑼大鼓的。安份地,隱藏地,默作主工,真不容易。求主賜我麥子的生命。

Monday, July 2, 2012

大信若盲


大信若盲 --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都在表達當某種情況或意念擴展到極限時,恰似回到起點,甚至好像退居逆向與末位,但實際上卻是達到了一種最正確、最充實與最完滿的境界。

大信免信,大信若盲,即信心要排除一切理性、經驗、知識、證據甚至意識,僅〝盲目〞地、無依靠地、無意識地接受基督為救主,好像沒有信心:這在一般人看來似為荒謬愚人,但卻是最大的信心。」

 -- 殷穎

我在想...其實,沒有信或不信耶穌,因為在於「信」的人,那個「信」,是一個關係,是與主自然而然,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互動默契。今天在靈裡展轉翻騰的我,不安忐忑,想到很多,對於「未來」有很多恐懼,對於人也產生不少疏離感。我的信是如此的薄弱,大信未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