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5, 2017

隱藏的種子史華璐:近代食品安全的改革者 — 張文亮 (一)

 https://thewritingpeople.files.wordpress.com/2016/08/00107226951.jpg?w=276&h=386

食品安全的新聞已不是新事,近年爆發連串食品安全的新聞更不禁讓人多加關注。及至身邊的人患癌症的事越來越多,越來越頻密,不得不亮起食品安全的紅燈。

河馬教授,張文亮,又一好書出版,「隱藏的種子史華璐:近代食品安全的改革者」。一位百多年前的女姓,因著對上帝的信心和領受的使命,開出一條不單是屬靈復興的道路,更是一條為國家/世界人民健康的福祉大道。

美國食品安全(FDA)鑒定的始源,從史華璐一心專行神給她的使命開始。那時國際食品公司都不透明公開食品產地、加工流程和製作手法,而且缺乏以專業學術奠定的法案予以監督。導致官商勾結,百姓也無從分辨食物的好與壞。食品摻雜的問題,讓普羅大眾吃下不單只是不健康,更是危害生命的食品。史華璐有一句話很觸動我的,她說:「一切問題背後的問題就是對信仰的冷淡。」 因此她艱辛努力面對種種的困難,為百姓、為上帝,堅守並捍衛食品安全。她認為政府及知識分子是有責任為人民把守這關。

當上帝給予人類的「食物」變為「食品」,人類健康就出岔子。當中摻雜了不純正的動機和貪念,惡果必然出現。多年後的今天,史華璐種下美好的果子,好讓美國的食品仍是世界健康安全的標準,可是人類貪婪仍在不明朗的狹縫中惡化蔓延。或許史華璐早知埋在人類心裡的劣根性,制度只可廣泛監管食品安全而未能徹底執行,因此她更大力推行家庭生活準則。多在家裡用餐,不單能確保食品安全,更能維持家庭健康。

對於我們今天面對種種的健康問題,家庭問題,都源於人類太忙之固。沒有時間與家人一起用餐,沒有時間準備晚餐,沒有時間因此退而求其次地買即食的食品。忽略了健康之餘,更忽略了家庭一起用餐的天倫之樂。「一切問題背後的問題就是對信仰的冷淡。」

為信仰、為家庭,這書必讀。

Friday, December 16, 2016

「一粒微塵,萬般神恩」 -- 殷穎

殷穎是一位我非常喜歡的作者,不單是他的文筆絕佳,更因為他在神裡的領受甚深。每一本他的作品都讓我在生中有很大的幫助與啟發。他這遍"耄耋誌恩",說到這自傳「一粒微塵,萬般神恩」或許會是他最後的筆墨,難禁心中不捨。想起「十字架下的沉思」、「大信若盲」、「苦絕的猶太文化」、「悲歡交集的鏤金歲月」、「心靈的苦杯與饗宴」,並被深受啟發的「悲愴大地」及「歸回田園」,這幾本都是放在我書架上最當眼的地方,不時拿來翻閱,總能再細味文字間蘊含的靈思,重燃亮光。一本好書是可以讓你一讀再讀亦不覺膩,殷穎的作品不只一本,每一本都細水長流地訴說他與主間的愛情,神的恩典川流不息地湧流天地萬間,開啟小信徒狹隘的眼界。

「一粒微塵,萬般神恩」是終結,也是更大的恩典的開始。

Tuesday, August 9, 2016

暑假二三事 (二)

不可以不提的當然是七月二十三日荷李活碗的Weird Al Takes The Bowl。

姊妹四人,拋下兒女老公,來一個笑不攏嘴的晚上。我們對早期美國本地攪笑娛樂文化不太認識,票是每年公司的禮物,日子和節目都不由我選擇。因此也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有一個如此開懷的晚上節目,有次是古典管弦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樂曲,有一次是The Blue Man Show,十幾年來不管是嚴肅的或是動態的節目都很欣賞。沒有選擇有沒有選擇的好,可以開闊自己喜好以外的東西。就這次Weird Al 為例,沒有去過也不知自己早在很多年前已知道這個美國版盧海鵬林敏聰的攪笑歌手的作品。完場了我們仍不歇地在youtube找尋延續的笑料。Alfred Yankovic,演出落力為求觀眾笑個人仰馬翻,我們當然也被娛樂得笑作一團。整晚,由自備野餐食物到聞歌喚醒沉睡的記憶及至立於座位間的舞動搖晃和萬點手機燈火的壯觀氛圍都驅使我們時光倒流,回到年輕時的模樣,笑聲大了,話更放了。我們都不約同的說,好久沒有大聲尖叫,笑足一個晚上了。

慶幸,我們找對了對手,可以開懷地不管儀態放縱一下! 謝了姊妹們!

Monday, August 8, 2016

暑假二三事 (一)

沒有寫blog一段很長的日子,手指和腦袋也很生疏,打字很慢,思路也不暢通。不過趁這幾天工作時間比較鬆動,可以「擅用」時間,就急不及待寫點甚麼。回顧一下數月來的二三事。

七月媽媽的生晨,都是我們這一家必定相聚的日子。老三從南卡回來了,今年老五又多添一丁,爸媽都時刻要透過視頻跟孫兒見面,逗逗小傢伙咔咔大笑。在七月的第四天,美國全國漫天遍國煙花的日子,祝願媽媽一年比一年快樂,心中充滿喜樂,在主裡平安滿足。

QinQin's virgin voyage at the beach.
上個月家庭聚會,這一次還是缺了老二跟老五,長大了好不容易大伙兒人齊相聚一起。

十幾人租了海邊的一個房子,住了三天。碰巧洛杉磯的天氣炎熱,Oxnard海濱微微冰冷的海風正吹得愜意。每座房子都有自己面向水邊的陽台和小小的甲板,停泊自己的小艇(Duffy Boat)。廚房當然比家裡的大很多,設計及至設備都非常齊全。冰箱是兩個連在一齊佔用了一面牆壁的大型號,家電有你想到以及想不到的自製冰粒、光波爐、咖啡機、攪拌器…,沒有一個很大的廚房是絕對不可能把這些都塞進去,然後還是覺得很寬敞。廚房是一個家的聚點,一家人圍在廚房桌旁,洗洗切切煮煮,一起吃,自自在在,隨性閒聊,享受假期,而且無時間限制,欣賞日落橘紅、海風在水面略過的粼粼波紋、海鷗在水面上迎風而飛或是塘鵝在對面房頂上歇息佇立。

這,就是假期。

Wednesday, June 1, 2016

聚散有時

昨天才知道卓醫生已回到主身邊,原來幾個月前心血來潮給你留了口訊和電郵正是你歸回天國的時候。深知總有一天會收到這個消息,日子來了卻仍不捨。主的時間是最好的,現在和妻子重聚,相信是你這幾年來的願望。妻子走了已後你總是說隨時準備好見主面,你一生為福音足跡走遍中國,我深感為你能光榮回家很感恩。在你聖地雅歌的家,我們常一起唱詩,在面對太平洋的山崖上你也難禁歌頌的興致,今天雖已成為輓歌,有天我也回家時盼再在永恆裡共奏。感謝你的生命常激勵我對差傳傳福音的熱誠。再見!

筵席聚散


一個常把剛說完的事情忘記的老人家、
一個常說自己百病纏身而主的恩典夠用的忠僕、
一個七年來每逢到訪聖地雅哥也熱情款待視我如女兒的屬靈父親、
一個年界八十仍堅守不死差傳使命的老僕、
一份在主裡燃燒不滅至死方休的服事精神; 

我很慶幸能在他數不盡的中國宣教旅程中與他兩次共事,為廣西的同胞盡一點綿力。在他身上可見證到一個真正耶穌僕人的典範,生命的事奉,謙順柔和、堅持、盡 忠而且快樂。不下數次在旅程中出現岔子,他總是靠著單純的信心跨過每一個坎兒。讓我學慬只要盡力,不靠人的努力,仰賴神的參與。他的生命盛滿了歌頌,隨時 流露出他心中讚美的聲音。


Self-Realization Center
自老伴走了,他獨居一年多,最後決定離開加州遷往與兒子同住。話雖如此,他仍不時重提,當他安頓一切後若主仍給他健康,只要身體狀況許可,嘴巴仍可以說 話,他要在中國住下來教英文會話,服侍中國人。更囑咐我們可以隨時到中國參與服侍。雖然他說過的東西很多都忘掉,但服侍主的心志灼熱不減,常記掛心頭。

「七十猶栽樹,旁人莫笑癡。古來雖有死,好在不先知。」有使命的人,年齡不會是阻礙。

臨別時,我們都很感觸,緊緊的擁抱又擁抱,心知此去不知何時再見。他笑著說若不是在兒子那裡探望他,或在中國一同服侍,就在天家再相見了。心裡不捨,靈裡卻快樂地與他告別。 願他在主裡的一切如願。

雖然,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天上相聚永不散席。

Wednesday, May 11, 2016

Shattered Dreams - Larry Crabb

More about Shattered Dreams 
I read this book way before I started blogging...so it never gets post here, but today, I will scribble a few lines because probably someone out there needed a shed of light, or truth for encouragement, as how this book has been, from time to time, lightened up my heart with the truth that -- God is still in control...

 "Shattered dreams are never random. They are always a piece in a larger puzzle, a chapter in a larger story. The Holy Spirit uses the pain of shattered dreams to help us discover our desire for God, to help us begin dreaming the highest dream. They are ordain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Spirit to awaken, then to satisfy our highest dream."

 "God is always working to make His children aware of a dream that remains alive beneath the rubble of every shattered dream, a new dream that when realized will release a new song, sung with tears, till God wipes them away and we sing with nothing but joy in our hearts."       -- Larry Crabb

Sunday, May 8, 2016

接機

星期四下午在羅省國際機場,我在接機大堂等候從香港回家的爸媽。國際飛機大堂充斥著很多人,爸媽的飛機下午三點半已經安全降落,四點半還沒有步出海關的蹤影。我靠在欄杆的一端守候,四周都站著不同種族的人,有等待的家人,也有舉起牌子接機公司的工作人員。

在我遠方的對面有一位老太太,她雖然站在最遠處的位置,卻是最快可以看到乘客出口正面的地方,舉起一張不大不小綠色的牌,用簡體字寫著「女兒」。很不起眼的一張牌子,被接機的人一定要很費力才可以注視到名牌,而且…誰不是某某的女兒,某某的兒子?不過,太太的眼神堅定,她的姿態和目光告訴我,而且我們都知道,她一定不會攪錯。那個將會在轉角拐出來的「女兒」,也不會攪錯拿著「女兒」牌子要接女兒機的母親。

我站在哪兒,心想是不是也要寫一張「媽咪爹地」的牌子。不稍一會,我要接的人就在我眼前,眾裡尋他,有些人你是絕對不會攪錯的,縱然牌子寫上很不特別的名字,又或是沒有舉起任何的相認記號,關係獨特的人就是不會遺留,眼光總很快向目標投向。那個舉起寫著「女兒」牌子的媽媽,一定很快接到那個在她心中唯一的女兒。

祝天下母親,母親節快樂!

Thursday, April 28, 2016

十年 - Ten Years

昨天友人邀請同往欣賞最近掀起不少話題的香港電影,「十年」。

「浮瓜」、「冬蟬」、「方言」、「自焚者」和「本地蛋」,五個單元集合一片。以明、暗、隱、諷、爆的手法為香港未來的十年把脈,預測十年後的民生與政治變化。

「浮瓜」— 全片黑白,暗諷香港政要高層為討好中共,自編、自導、自演一場所為恐怖襲擊,以達成通過二十三條國安法的手段。片中高層開會,收到更高層的指令「攪」亂香港,命兩位一直在躊躇的小嘍囉動手。小嘍囉以為只是威嚇威嚇的一場戲碼,怎料會因此而喪命,亦只是政治手腕的棋子而已。

「冬蟬」— 五片中最不懂欣賞的部分。導演拍攝手法則另闢蹊徑,男女主角在一堆頹垣敗瓦中把碎片製成標本,有點虛幻又疑似夢境及囈語的表達方式。男主角要求女友把他也製成標本,過程又灰又沉重,情緒抑壓,卻又以最激進的方式來向世界宣告他們心中的不滿。教人感覺很不自然。或許正正就以一種矛盾的呈現現實的荒謬。

「方言」— 二零二五年的香港,不能操流利普通話考試不合格的的士師機,被逐漸淘汰。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市民亦感生活艱難,難以為生的民生小故事。小城小事,實也是大事,發生在他朝的現實中的矛盾糾纏。故事純屬虛構,他朝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自焚者」— 以倒敍法開始,先是一堆燒焦快要燃滅的屍體。是五片中比較爆的。片中的鎮壓和抗爭場面有點分不清楚是拍出來的還是紀錄片的剪輯。一位大學生以和平的表達方式絕食六十七天後身亡,另一群大學生以較主動的方式要求英國政府理行「中英聯合聲明」中的條約為港人靠背。最令人激動的是一位九十歲的婆婆撐著傘子,拿著火水罐,蹣跚而行登上英國領事館的門口,自焚。

「本地蛋」— 也是二零二五年的香港,星斗市民的本地生意在政府的規管下難以為計,三不五時必須配合政府發展計劃而迫於無奈結束本地生意而遷居台灣。智叔色演的雜貨店老闆,孩子被列入少年軍,則被政府利用為小監測員,全城監察遺規不合格的本地商人,禁止獨立文化的愆生。孩子在片末的一句很到肉:「叮噹都禁,傻架咩!」害得本地人只能在地下書店的罅縫中才得自由伸展。

片尾出現了一句聖經:「時勢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這樣 、耶和華萬軍之神必照你們所說的、與你們同在。)」阿摩司書5:14 

以善報惡,實是難。以惡報惡,很容易。

「自焚者」中歐陽說:「我都好想打佢,但我們也這樣做,我們與他們又有甚麼分別呢?」

堅持以善報惡,在一切最崩惡的情況下仍為時未晚。縱然挽回不了世界,只少不會失去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Tuesday, April 26, 2016

84, Charing Cross Road - Helene Hanff

More about 84, Charing Cross Road 

在那個仍然會拿起一枝筆、一張信紙貼個郵票的年代。
那份仍會去信世界各書店尋找心頭好的執迷。

紙張泛黃斑駁,總教人敝帚自珍。

故事講述Helene一位愛書者,去信Marks & Co. 尋找一本絕版書籍。Frank Doel就成了她的獵書搜尋人。然後幾十年來,一封一封的信紙從大西洋美國的這邊飄洋過海到達英國的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由尋找一本珍而重之的書藉到一份與Marks & Co.書店全店員工的珍貴友情。又信又書、後來是禮物、還有食物,然後是交換人生經歷種種,在大西洋的上空以信函交流著,很是婆媽的相處交往。不過,老土婆媽的事情經過歲月的歷練都是美好的,共同分享嗜書的心得而建立的關係群,薄薄的紙張盛載著濃情厚意。彼此都渴望從遠方寄來的信,人物關係沒有曖昧(電影版是不同的),也沒有甚麼高低起伏,只是到最後Helene 和Frank 緣慳一面,心裡總是有點忐忑,卻又說不上是可惜,跟這本書的調子一樣,都是淡淡的。

喜歡書的人必會喜歡這淡淡的情懷,淡淡的經典。

Monday, April 25, 2016

太累的後果

沒有寫作的日子過得有多快?快得連我自己也以為可以在未忘記時就可以筆默下來,怎料,在可以安靜想整理一下時,靈感已全散。

沒有閱讀的時間卻又感覺如此漫長,日子充塞了要完成的東西,心裡總不忘要提醒自己,當有空閑的時間就一定要翻閱早前買下的書。

怎料,當可以閱讀時卻被吸引去看已熱播完畢的韓劇,「太陽的後裔」。更料不到的是,開場還不夠五分鐘,睡著了。因此,寫作、看書都不及韓劇吸引,到最後睡了,又被自己的打呼聲吵醒。

噢!都只怪是…「太累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