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1, 2011

青春 – 韓寒

More about 青春

第一次聽到韓寒的名字是在電台的廣播。一個二十來歲八十後的中國作家,被時代雜誌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不論言談、行徑、文字與作風都別具一格,既尖銳又風趣。因此,就買了這本「青春」。

「青春」收錄了韓寒出道以來在韓寒博客上被刪除的博文。被刪除,是因為他的敢言,對社會不公、不義,一針見血。

對於一個沒有太多中國大陸背景的我,看過了他的文章,大概明白其中85%的內容。是文化背景又是七十後和八十後的區別吧。還有的就是對在中國大陸裡發生的事件來龍去脈與發展的不太了解。若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來說,是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因為這絕不是一本甚麼文學作品,而是一本蒐集博文的當代文化產品。我欣賞韓寒的敢言,看事件的底部,心水清得分別甚麼人在甚麼位置處甚麼角色,所作所為與其潛台詞,在這一切之上再加一份幽默感。他是一個有溫度的人,是非分明,懂公義與有責任感的年青人。若一個只看穿世態的人,並不值得人欣賞或具影響力。他,通過文字,言所大眾不敢言,感所大眾無所感,又明顯當權所掩藏,無疑是打破了一向要 ‘循規蹈矩’的遊戲悶局。精彩!

「心理輔導是沒有用的,當我看見我們的女人摟著有錢人,有錢人摟著官員,官員摟著老闆,老闆摟著林志玲,你怎麼給我心理輔導。」(有關富士康跳樓事件寫的一篇文章)

「整個出版行業的利潤還不如人家上海閔行一個倒樓的利潤。我們是踐踏文化的大國,絕對不是文化大國,很多讀者願意花兩百萬元買一套房子,給開發商賺去一百萬,兩千塊買一件一服,給廠商賺去一千八百元,四萬元買一個牌照,給政府賺去四萬元,為什麼不願意花二十塊錢買一本書,給作者賺一塊六毛錢呢?? 」(韓寒對中國當今文化界的心酸反應)

「大學教授搞個女生不戴避孕套不問安全期直接射裡面就是沒文化中的沒文化。但如果一個文盲能下水救人,就是有文化。文化和文憑完全不搭界。」(韓寒對中國文化的定義不以為然的說法)

顯淺的文字,畫龍點睛,真實、坦白,我想就是他文字的魅力。

蝸牛食堂 - 小川系

More about 蝸牛食堂

好一陣子沒有寫讀書後感。不是沒有讀到好的書,只是沒有時間把讀後感沉澱,並寫下感想。托朋友在香港買了這本聽起來怪怪的「蝸牛食堂」。是一本日本作家的註作,有關料理的翻譯小說。本來沒有對這書有甚麼興趣,但在網上看過這本書改篇的同名電影「蝸牛食堂」,就想看看此小說。

故事的主人翁,倫子。一個二十五歲的女子,與同居的情人合資儲蓄開料理店,可店沒有開成,情人挾帶私逃。因為這次的重挫,倫子不但失去了金錢,更失去了自尊和說話的能力。剩下的就只有外婆留給她的食譜和一甕米糠,沒有倚靠的倫子唯有回到十年前的家,投靠與她關係不太好的母親,並與母親飼養為竉物的母豬同住。身處窮鄉僻壤,在大自然的啟發下,倫子想到要重新出發,完成外婆的心願-開料理店。故事就是如此的發生。

這是一個以食物圍繞人倫關係的故事,一個失去了說話能力的料理人,以她的一手好廚藝和一顆願意以料理來傳遞心情的心願,給每一位光顧蝸牛食堂的客人料理他們的肚腹之餘,更癒合他們生命中的空洞。因為用心烹調的每一饗宴,使每一個遲鈍了的味蕾重新甦醒過來,重新提起勇氣生活下去。倫子亦在過程中與母親的關係也逐漸一步步的修補過來。

對食的文化,每一個國家也有它的獨特。很多關係的延續與進深都是由飯桌上發生。食,不只是維生,也同樣是一種關係上的治療。一家人,一對情侶或是朋友,若能坐下共享美食,也就是一個關係上的延續點。

「蝸牛食堂」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說,有點像魔幻廚房。不看書的人,也不妨看看這齣由柴崎幸飾演倫子的可愛電影「蝸牛食堂/餐廳」。

Thursday, January 20, 2011

統統都…哦

病倒了…家裡的對答絕大部份都是…

「唔好出咁多街食飯啦!」
「哦! 」

「著多件衫,唔好抵冷貪瀟湘!」
「哦! 」

「早D瞓啦,成日都夜瞓。」
「哦! 」

「成日食埋哂D熱氣野。」
「哦! 」

「要食多維他命,比樽XXX你食好嗎?」
「哦! 」

「要不要吃米粉?」
「哦! 」

「朝早起身記住要褸番件衫先落床呀!」
「哦!」

病倒了,爸爸媽媽總在碎碎唸…說我沒有穿厚衣,又說我沒有吃蔬菜和水果…之類的話。爸媽外出回家第一件事,總來房間看看我病情如何。爸爸總慰問一吓,媽媽必用心探探體溫。

「爸爸,個女退燒了。」
「囡,燒退了!」
「哦!」(眼裡盈了淚)

Tuesday, January 11, 2011

無忘花


無忘花
曲詞 : 林一峰
主唱 : 林二汶
 
如果失重兩肩感慨萬千 太累沒法可入眠
你能讓眉頭積雪 落到我手心裏
無忘花又再現 我清楚你的心一切弱點
有誰讓你數心跳 愛如願隨年轉厚
換你回贈一吻 度四季於一笑
花田遇上了春暖 花瓣夏雨灑風中轉
百折千廻就放開 秋色染面
老情人 心照不宣
冬雪會倦情感會亂 睡醒已是明天
仍期待下一花季可再見

情深不見底不必怕緣淺 會承受你的改變
我從未要你解釋 沒有名份的吻
無忘花枝不需折 花笑獨欠人不見
不記明日黃花昨日現
百折千廻 時日流轉不了斷
好情人 有聚有別
總可再遇抱擁每段 再想已是明天
長留在我心的你不會變
愛如願隨年轉厚 換你回贈一吻 度四季於一天

Friday, January 7, 2011

我在留意

有時候我在留意。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比以前老了。

從前是爸爸媽媽拖著我走路,嚷著我要小心。不知從那時候開始,是我拖著媽媽過馬路叫她小心。

有一天放工,媽媽在後園理田澆水,我留意到她的背影,是緩慢了,而且上下樓級也蹣跚。冬天天氣乾燥,我幫爸爸的手塗上潤手霜,方發現爸爸的手佈滿皺紋。是這雙又大又和暖的手,作了很多的工才把六個孩兒養育成人。心裡很感激。

家裡有兩間洗手間,我和爸媽共用一個。冬天早上起床上班,媽媽總比我早起把洗手間的暖氣開動和電座厠板暖和,讓我舒舒服服的使用。媽媽的心意,我其實都留意到。

那天在健身中心,我站在遠處留意到在玩健身器械旁的爸爸,雖然七十多歲仍保持著一份精壯男人的氣度,還很瀟灑呢!我媽雖然也不再青春,可是當我們共用洗手間的時候,我常留意到媽媽化妝的時候,她的皮膚還很白皙。上妝的時候仍很有女人特有的嫵媚,還是很吸引呢!我總是忍不住要稱讚她!她也照單全收,還很得意的在鏡前多照幾分。

有一天,我在跟他們開玩笑說:「爸爸,你是不是一生一世都愛媽媽呢?」

爸說:「不是!」

「不是一生一世,是兩生兩世!」

在旁的媽媽笑得甜絲絲的。

真的,有時候在旁的那個人可能大部份時間都在揪動你的神經,有時欲哭無淚,有時拍案怒吼。但只需要那個人於一個很奇妙的一刻,發放一枚窩心炮彈,怒氣、鬱悶、委屈、凝在眼眶的淚都盡消。夫妻相處之道,在爸媽身上我可以留意到。儘管婚姻裡頭可能絕大部份的時候都是一方在遷就、服侍、為另一方著想,可是偶爾一次得到窩心的對待,總是又難得又持久的回報。我站在婚姻的圈外看圈中人,可能也只是紙上用兵。不過不管是甚麼樣的關係,相處之道還是離不開一個在神裡面愛人如己的真理。常常留意別人的需要,關懷他人情感上的起伏。同樣,也多向付出關心的人說感激的話。因為幸福並不必然。

因此,我每天回家也要抱抱我爸我媽。謝謝他們的寵愛和窩心的照顧。

上帝呀!謝謝袮賜他們平安,健康的體魄。

Wednesday, January 5, 2011

趁時而做

估不到一再提筆已是2011年。經過一個星期的冬假,我的腦袋跟著冬眠,手指也相繼的僵化。只有肚腹,唯一一個身體機能不斷運作,沒有放假反更加時工作。連書也沒有多看,辛好,假期在家,每天都和爸媽去健身中心運動且游冬泳,正好也消耗一下沉重身體裡面快將在血液中凝固的脂肪。

新一年的開始,沒有帶甚麼期待。我記得2010年的年度目標是把份內事做好,我想也不過不失吧。事奉量降低,著重個人生命操練與成長。專注門訓,也完成一年的門訓計劃。我那可愛的門徒仍不時傳短訊給我,門訓課程是結束了,但關係仍在繼續。這是我想達成的門訓果效,生命的承傳不在乎幾個月的門訓,而是生活中的互相影響,在綿長歲月裡保持關係。可惜的是沒有實踐如自己年頭定下門訓另一姊妹的目標。人選是有,只是不確定她的可塑性而延遲,希望不是擱淺吧。

心理狀況在過去一年來也有不少體悟。身邊的好友們都逐一步入或將要步進婚姻,孤獨感還是有的。我真的不敢誇口我的心理狀況能保持完全健康,軟弱永遠是在不聲不響時突襲。這未來的一年,有更多的婚禮,其中參與非淺。要活得自如,感恩自在,可喜常樂,我一刻也不敢離開主。

上年年終至歲首,讀經計劃沒有進展,仍在撒母耳記上徘徊反覆參查掃羅這個人物。還未被膏為王的他,神的靈也曾感動過他,他也因此而受感說話。神藉撒母耳的口吩咐他可「趁時而做」,因為耶和華與他同在(10:7)。只是,他往後的一切所作所為都與此賜給他的靈背道而馳。「趁時而做」的對象和目的亦非為賜下聖靈的上帝,而是他自己本人的聲望。有好幾處的經文,我相信是聖靈感動作者而寫在經文中的這句話,「你看怎樣好就去行吧!」(14:36; 40)是當時的民眾在兩個不同的情況下向掃羅說的話。給我一個思考,當權者的決策真要毫無懷疑的順從嗎?忠言進諫又如何?「趁時而做」的條件是神與他同在,那與神同在的必然是民眾毫無懷疑跟從當權者的條件吧。我就是帶著個思考進入2011。在與神同在的當下「趁時而做」。

Friday, December 24, 2010

又過一年

2010年快過了,小時候時間好像總趕不上我。現在我卻在追著時間走。有時候真的不能不驚嘆日子的速逝,這麼快又一年了。聖誕禮物好像昨天才收過,明天又是聖誕了。一年進入倒數的階段,而這年的重點是一家人齊齊整整的度過了一個美好的暑期。家,是我的安全島,因為他的不變,我總可以找到溫暖。真的,我要感恩神賜我一個溫暖的家。一家人可以和平共處,彼此關愛,互相信任和切想,確是不可多得。當然,偶爾的磨擦也少不免。

這一年既平淡又多事。此話怎說呢?站在一個不變的角度,立在一個定格的方位看人、鑑事,事態變千,人面也非舊時。人說,「桃花依舊,人面全非」,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成了桃花看人面的變更。菲林不轉移,畫面在變千。

其實,我的不變還是在變。是內在的更新,一個有思想的菲林實體。在最微少的動態中緩慢的享受並體悟生命,當中也少不免帶有慍色的怒氣。因為有所在乎,所以還會動怒。洞察勢色,為何事而憂,因何事不快,該如何回應,那也是對生命有所在乎的脈搏。我感謝文字,這一年是一年閱讀年,屈指一算,原來已看過24本書。不同作者的文字帶動我思想,也刺激我思考。同樣文字讓我內在的跳躍成為看得見的脈搏,在博客中供諸同好,成為一格菲林的旁白。

這一年,不過不失。我感謝這一年有不少內在生命的成長。感謝這一年在我生命留過痕的每一位。感謝我的上帝給過我的一切,每一個反思,掙扎和醒悟。

祝聖誕快樂!

Wednesday, December 15, 2010

塞車狂言

因為一連兩天的交通擠塞,我在忿怒中有感而發。

地上的交通和地下的水管道是同樣是運輸交通網絡。一場的大雨,一個交通意外,已足夠挑戰此網路的抵禦力。表面的暢順不能代表它的成功,當有阻滯時,若此體系亦能迅速恢復運作,才是一個整全,能給予市民可依賴的健全民生系統。晴天的日子,水管道擠滿垃圾,排水功能沒有單位測試或清理,一到雨季,自然看到車輛在街道上淺水而過。這些圖片不時在新聞上看到。地下的去水道如是,地上的道路網絡理應也如是。有一句中國人的智慧名言「病向淺中醫」。同一個道理,在些事情還沒有發生到很糟的地步就應落實處理。病痛如是,解決問題的癥結也如是。

說到問題,交通倒塞只是一個城市繁榮的虛象。最近在街道上常看到一橙色的牌寫著「Putting America Back to Work」,然後在下方有另一綠色凡牌寫著「PROJECT FUNDED BY The American Reinvestment and Recovery Act」。我沒有很詳盡的資料搜集,只在一則新聞上看到,華盛頓州要用一萬美元生產並安裝一個如此的牌。伊利諾斯州用了$650,000生產並安放了950個同類型的牌子。美國人回歸工作,真的如此沒有效率嗎?

今天開車走上10號公路上,好一條每天都塞個水洩不通的道路。廿多年前來美,人口沒現在的稠密,10號公路的用量還有可加增的餘地。廿多年後的今天,房屋地產發展極迅速,由57號公路到710號公路沿10號的一段,已有不少房屋興建,新移民遷移,商業發已遠超當年,但今天我們還是靠這條公路出入。可幸的是,現世代在家工作的人加增,並有60和210號公路亦分擔了不少行車量,只是政府和商家發展城市的經濟也需要同步思想並管制運輸的問題。一個城市的發展達至極限而失守於管治,究竟「Putting America Back to Work」真的可以使美國人民找到工作嗎?在一塊已擴無可擴的地土上,真的可以掘出擴出一條新路嗎?還是只是另一個浪費資源又賠上效率的政治手段。

對不起,敬請包涵塞車後一時沒有條理的狂言瘋語。

Wednesday, December 8, 2010

鳥兒的復仇

最近迷上了艾瘋/蘋果平板電腦的遊戲,鳥兒的復仇 – Angry Birds。中毒太深,連看書的時間也相對地減少了。是操練自制和忍耐的時間了。認識我的人也知道,我從不沉迷電子遊戲。但如今不能自拔,不論在家或公司,上班或上厠所也機不離手,總是心思思想過關。因此也想說說這個遊戲的魔力。

這個遊戲非常簡單,背後有一個故事。一群忿怒的鳥兒生下的蛋被一群非常討厭的豬偷走了。遊戲的目的是在每一個不同的版面以丫叉為發射後座力和控制高低遠近距離,以鳥兒為炮彈攻擊。每一隻鳥都有不同的功能,有會投蛋的、有會衝力撞擊的、有爆炸的、有會連珠發炮的、也有會飛去反回的功能,真的別具心材。目標是射惡雀,撞綠豬。狡猾的豬群躲在以不同材料搭建的保護網下,惡雀必須在有限的炮彈攻擊下以塔利班自殺式撞擊,撞毀保護殼或使倒下的保護殼擲毀豬隻,直至豬群完全殲滅。這個遊戲好玩之處是它的單簡和可愛生動的卡通造型,各鳥兒自都有牠別具一格的叫聲和攻勢,豬群的叫聲更抵死討厭。不能一次過關的可很瞬速地重新版面再接再厲。玩鳥兒的復仇是沒有Game Over一回事,過不了關也沒有大不了,也沒有被懲罰,只有前進直至把所有版面完成和把藏在不同版面的金蛋尋回。每一次成功過後都有歡呼聲極為鼓勵。我想,此遊戲受歡迎也是如此吧。人總希望不會Game Over或太快玩完或受到懲罰,總希望可有不死的再生能力和失敗還完基本的魔法,每一次的成功也有歡呼聲伴隨。鳥兒的復仇,就是如此的一個滿足人心的遊戲。

報導指,鳥兒的復仇已為全球蘋果銷售量最高的手機遊戲。早前萬勝節推出季節性版本後,聖誕節又推出有雪景的聖誕節鳥兒的復仇版本,Angry Birds Seasons。一共25個版面,打從12月1日推出,逐日推出一個版面,直至25日聖誕當日。雖然售價只是99仙,但也忍手,不可以沉迷更深。自律。自律。

Friday, December 3, 2010

百無禁忌

幾年前已留意到Humanity Republic Association,是一群熱愛香港、熱愛文化、歷史的年青人的組織。知道他們是因為幾年來他們舉辦了一個叫墳場遊蹤的活動。這個月十八號又再舉辦了。若我身在香港必第一時間報名。墳地,人都認為是一個「大吉利是」的地方,我不避忌是因為我是個基督徒,另一方面,墳場這個埸地總能把人的眼光放遠,不再執著於今生,而是死後的生命,如果你相信死後有生命的話。說來也有一段時間,沒有去墓園獨處。美國的墓園比香港的整潔,而且沒有嶙峋的墓碑東倒西歪的豎立,也沒有香燭或燒衣等傳統習俗。一片綠油油的草坪,墓碑是平面的安嵌在地面,沒有照片,只有草草潦字的墓誌銘。人生活過了,到最後也同埋一杯黃土。怎能不叫你有所沉思呢。

每一個民族、文化、宗教、國家都有他不同處理人離世的禮儀。我是很想參加這個活動,探討這個在跑馬地附近這片文化、宗教與歷史匯聚的活動博物館。是文化與宗教的匯聚,因為當中是四個不同的墳場組成的聯合國墓園(天主教、回教、祅教和香港墳場)。歷史告訴我們宗教間永無止盡的衝突,政權逆轉,改朝換代,多少生靈塗炭。可笑的是,不論多少在歷史裡顯赫一時的政客、傳教士、或是鴉片戰爭時期簽下南京不平等條約的政要都埋莽在這個現今已回歸祖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土壤裡,比鄰斯守。生前爭權奪利,最後還是藉死亡,帶來真正的安息與和平。那個生前的死對頭就躺在不遠處,多年來相安無事。死亡,也是一個祝福。

未能很萬里路也只能盡量讀萬卷書。有一本書是很想要買的,但在網上怎也找不到。是丁新豹博士寫的「跑馬地香港墳場初探」。希望下次回港時能找到它。我深信,香港這片殖民地的土壤,從祖國手中割讓給英國,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匯聚,以及各商人視為通往充滿商機的中國大陸的肥豬肉,現今已回歸祖國的懷抱,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在這處留下過痕跡的人和歷史必定有趣又極具意義。最近就是一頭熱的希望盡覽一切有關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書,其實是因為比別人起步得太遲,因此要將勤補拙。歷史為鏡,前人的因,成就今天的果。以此為鑑也是一垂手可得的經驗,用得聰明恰當可成為智慧。

快活谷墓園懷古
日期: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時間﹕ 下午2:30至5:30
集合地點﹕ 愛群道伊利沙伯體育館門口
語言﹕ 廣東話
名額﹕ 十五人,額滿即止
費用﹕ 每人港幣130元正* (*註: 費用已包括十萬元平安保險。報名手續一經辦妥,如非因不可抗力因素,恕不退款。)

詳情及報名方法: http://www.humanityrepublic.org/index_files/contac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