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0, 2012

日不落家

More about 日不落家


英文有一句「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我卻正因為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和「日不落家」這四個字買下這本書。讀後感,內容比書面更出色、精彩。余光中是當代中國的作家、詩人,足跡遍兩岸三地,因此他形容「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生長於中國大陸,流亡香港再長居台灣,及後女兒移居歐洲,因此偶有出巡。

日不落家,是借大不列顛國強盛時的一句「日不落國」(The Sun Never Sets on The British Empire),演變而成,寓意一家人在地球村裡於不同的地域生活,你醒時我睡,太陽無時無刻照耀著家人。

余老師的散文實在很多元,他的書是你越看越覺得自己懂的太少,而且內心也深感拜服,文章寫得這麼好,目光如此的深,看事情滿懷感情和修養。一九九八年的作品,讀起來仍恍如昨寫,這就是寫作的功力吧。文章之雋永,心裡一邊閱讀一邊讚嘆。

「開你的大頭會」一文是余老師充滿幽默感之作。對於開會的實況描述,心裡的想法和忽發奇想,描述得淋漓盡致,看者會心微笑。再這三不五時要開會的現代人,實在寫得妙不可言。

當中的西歐和南美遊記實不容錯過。他以文化與歷史的深度眼光帶讀者眼睛和靈魂去旅行。被他記在遊記裡的地方,雖然凋零已久,卻充滿了生命和故事。中文裡有一句,「讀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早年,當我還未有條件走萬里路時,自我安慰說未能很萬里路,不妨讀萬卷書。及後,當可以走萬里路之後,又恨自己讀書不夠,未能把所見所聞再看深一點、遠一點。

余老師的遊記,讓我深深拜服能夠寫下萬卷書的人。下一次再遊歐洲,要去布拉格、西班牙或是要去南美看瀑布,必翻讀余老師的作品。

Thursday, January 19, 2012

老友手霜

一個認識了二十年的好友,星期二為她慶生,請她食一頓飯。想不到收到禮物的是我。這個朋友就有一個大家姐的性格,在她面前,我永遠都是一個小妹妹(而且我也樂於當一個妹妹,我不懂也不喜歡當家姐)。當這個大家姐視你為家人看待,她就罩定你。她對你好是理所當然,你對她好就要很努力才成功。就這一頓慶生飯局來說,客是請了,只是我跟媽媽都收到禮物,連她的丈夫她也沒有帶出來讓我請客。當然,家人/朋友之間也不用太計較誰比誰付出多,誰又得到的少。一頓飯,食著、說著、然後又笑作一團,相聚時刻,不亦樂乎。

這個可愛的熊貓梨型的水蜜桃味手霜就是我的小禮物。非常可愛。手霜的味道清新,潤而不膩,是韓國的產品。包裝設計也含環保概念,根據盒子上的標籤,該包裝設計榮獲2011 iF Packaging Design Award。循環再造紙的盒子,用黃豆墨印刷。可愛的熊貓和其他三個別的動物,粉紅海豚(Pink Dolphin)、白色海豹(Harp Seal)、仙女企鵝(Fairy Penguin),同是現在世界頻臨絕種的動物。名為Missing U Hand Cream,正是不想失去牠們的意念。四個動物設計各有不同的手霜味道,粉紅海豚的是櫻花味、白色海豹的是綠茶味、仙女企鵝的是嬰兒爽身粉味、而熊貓的是水蜜桃味。

 
一個產品不但擁有視覺上的美,體貼用家感觀的需要,更包含了設計者的環保的概念,又加上是一份好友致送的禮物,Etude House Missing U Hand Cream,真的值得在自己的博客上一讚!(此產品在Amazon有售)

Tuesday, January 17, 2012

那些年...

More about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十一月路經香港,短短的四天,跟幾個很要好的朋友聚舊之外,我也看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銅鑼灣時代廣場戲院門口,有一個嬸嬸向我兜售她朋友沒法前來看的戲票,割喉價四十元賣給我,就此,我就當了她的「陪看」。原價七十元的戲票四十元的代價,看畢電影之後,感覺份外划算,因為…

青春,無價。

對九把刀沒有甚麼好感,名字殺氣太重。因此我從來不看他的書。而且港、台也不約而同有兩宗新聞的主角皆是九把刀的讀者。香港荃灣一名十五歲的少年狂弒母親和妹妹,在台灣高雄一名青年留下四十頁的弒親計劃。不過因為那齣戲,就買下了「那」的電影原註。

雖然「那些年」賣座,我卻沒有從此喜歡上他的書。故事之所以成為一時佳話,是因為這個平凡得每一人都經歷過的曾經,由一個很會說故事的人說出來而變得格外共鳴。那個一去不返的青春,那個名正言順留有遺憾的年代,那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輕狂歲月,有誰不會在獨個兒時,不管是開車、走路、發呆的時候偷偷緬懷它,把那個重要的曾經珍重地從回憶的匣子裡細味,然後又再收藏。

九把刀公開了自己的青春,共鳴感是一把打開回憶抽屜的鑰匙。好的以及不好的,多多少少也給拖出一串。

那個「第一次與你一起回家的人,你一輩子都不可能忘記」。是的,那個還沒有開車的年代,回家的路總一起走。縱然沒有喜歡上他,也沒有答應在一起的人,迄今我仍然清楚記得在家門轉角那棵紫色樹下靦腆的告白。也不能忘記那個還沒有手機的年代,因為家裡的電話被大雨牽連而無法撥出而冒雨踏腳踏車到電話亭打一通電話給我的感動。還有那個包含許多情意,四年以後仍然要送我的禮物。因為「那些年」,這一切點點滴滴突然湧現。或許我們都當過誰的沈佳宜,在青春的另一端,我是衷心地感謝如此的被用心對待過。

Friday, January 6, 2012

真愛挑日子 – One Day

More about One Day(電影書衣珍藏版)

一口氣看完一本厚厚的長篇小說,一個歷時十七年的故事。

從來翻譯小說都不是我杯茶,想看它的原因只是喜歡悠長的愛情。最近都碰上好友最後變成戀人的故事,隨隨便便的都當了十年或以上的朋友關係。人與人之間,能共証滄海桑田,最後走在一起而不是分道揚鑣,是無比的可貴。友情的而且確是愛情的搖籃,沒有當上好友的,可真不可能當上戀人。愛情的序曲,總是友誼的調子,縱然序曲之間偶爾瀰漫著蠢蠢欲動的愛情。享受瞹眛又戰驚的心情,美極了。

很喜歡艾美的平凡,故事的開端她站在不起眼的位置。畢業的那天與夢寐以求的男生邂逅,過了一個溫馨卻甚麼都沒有發生的晚上。也許正因為甚麼都沒有發生,他們的關係才夠韌力撐過時日。他身上長了一雙可以飛很遠的翅膀,而她只是一個平凡得必須腳踏實地的女生。日子過去,每年的某一天,他們總會見面,可也不是只有在這天見面。各自也遇到不同的人,在最糟糕的日子,總想聽聽對方的聲音。心中彼此的依戀總在不對的時間發動,好幾次要說出口的話都吞回去。日換星移,他的翅膀拆了,她卻當上成熟美麗的天鵝,實現了夢想當了作家。失婚的達斯走到巴黎,盛載著終於可以一起的念頭,她身邊卻正有人在。

求愛是如此的卑微。

她以為擺脫了他。長久以來站在後方,不管他飛多遠多高,她總是他最後一盾。瓦解了,這些年,他們都是在等待這對的一刻。

故事說到此本是一個完美的句號。可是,作者跟讀者總有不同的想法,他操生殺之權。故事突然變調,有點惋惜。在作者眼中死亡往往都比大團圓美,對它總有難以言喻的迷戀。

很想看看電影的版本。

Saturday, December 31, 2011

年終倒帶

一年又這麼的過去,我們不是剛剛倒數過嗎?時間之快,叫人難以置信。年初急急忙忙的開始,辦了好幾個婚禮和聚會,一瞬間就過去,好像發生了很多,卻又沒有留下些甚麼。2011年不算是精彩的一年,起落參半。忙得不可開交的上半年,一旦停下了腳步就面對菲菲的離開,流過很多的眼淚,呼出不少的嘆息。人,總在生命交替的瞬間開始思考。蘊釀了許久的念頭就在歇下的一刻上帝讓我知道是時間改變。把僅有的一把麵、一點油重點投資。勇氣來了,行動也隨之而生。走過美東的聖奧古斯丁和歐洲地中海沿岸一圈,廣闊了眼界!心靈的土壤也同時間一同開發,容得下過去不敢或是不容易放手的東西。

而對新的一年,我是帶著一點迷網。朋友問新的一年有甚麼目標,我其實沒有多想。心底裡埋藏了不少感受,欲語還休,找到懂的人,對的時間才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2012年要親近主更多。因此,2012年,拭目以待。

Thursday, December 22, 2011

冬至的故事

今天是冬至,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貫的傳統,(至少在我家的習慣),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當然,要一家人齊齊整整的聚在一起,對於現代人來說已經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難得有一個借口要一起慶祝,就盡量和雙親與家人一起過吧!因此,做冬又稱為小過年。

冬至這一天是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長夜就會一天比一天短,白晝就一天比一天長。

冬至 – 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涯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是三泰。


杜甫的冬至,盡是蕭索。字裡行間可知一二,大概也是跟他的際遇有關吧。悲天憫人總是詩人的特權,有這個的特質才寫出如此不朽的絕句。已經很多年了,離鄉別井,景況堪虞潦倒。異地的風土人情怎變得如此熟悉,一陣鄉愁在冬至之時卻上心頭。杖著藜藤做的柺杖,站在深谷前,不禁回想當年同僚一起三三兩兩的來往穿梭朝會,腰間的玉佩隨著鐺響,然後又散去。現在往者已矣!碎掉的心拼湊起來一寸也不夠,就連何處是三泰(三泰大概是他故鄉熟悉的地方吧)也糊塗了。

大時節多在冬天發生。杜甫的冬至亦不愁找不到共鳴者,孤獨的人比比皆是。在佳節期間,孤獨,從不缺席。有家的人或是有愛的人,或會好過些。對於流離在外或是與家人分散在各地的人來說,過節,其實是一種煎熬,從沒有他的份兒。我相信上蒼對於時令的安排,是一份給世人的禮物,有衪的智慧。春去秋來,冬至夏返,總有它的規律。

冬至,或許叫人想家了,孤獨了。今晚儘管漫漫長夜,過了冬至就意味著黑夜將一天比一天短促,白天一天比一天延長。

Wednesday, December 21, 2011

隻字片語

聖誕節來臨之前,總會收到賀卡。遠方寄來的、朋友親手遞送的,有些會連同小小的禮物。不管禮物的份量,那在卡片裡的隻字片語總比禮物本身來得貼心。

紙短情長,幾句問候,那寥寥數字親筆的墨寶,千言萬語。

謝啦!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11

歐遊後記 – 建在殉道者墳墓上的教會

歷世歷代,多少人費盡心思,花盡金錢,想要親近上帝,希望可以多沾染一點或是瞻仰多一分上帝的祝福和榮美,以美輪美奐的教堂來仿傚,奢想可以保留那初愛與神同在的美好。在宗教盛世時代的歐洲,建起一座又一座瑰麗非常又令人肅然起敬的教堂,我深信當時信徒信仰質素亦是一遍興盛。教會地下庫多是信徒的墳墓,教會就是建立在殉道者的屍體之上。說真的,教會的興盛與發展,實在離不開信徒學效耶穌的犧牲與捨己。

時至今日,教會剩下寥寥數人和凋零的石像。昔日華美瑰麗的教堂淪落為文化和宗教的遺蹟,變得金玉其外。偶有遊客造訪帶來的人氣也不能抵滅多年的凋零氣氛。如此景況叫人反思…

對照今天的教會,不管是天主教或是基督教,我不敢說我們都當一個視死如歸的宗教烈士。至少在這日趨非聖經為依昄的世態衝擊裡當個中流砥柱。擺脫彼得山上築壇的心態,離開撒瑪利亞井旁婦人對敬拜的錯誤觀念。願神把人意剔除,叫衪的靈可以自由在其中作工,剔走不必要的宗教點綴。建立一所不只有葉子,而是樸實建立在磐石之上的群體。

看得見,建在外面的是暫時的。
看不見,建在裡面的乃是永恆。

精金玉石非主所嗜,心靈誠實乃主所賞。
才華恩賜求主使用,謙卑順命唯主看重。

Tuesday, December 13, 2011

Sagrada Familia - 不枉此行

在歐洲最見得多的是教堂,大大小小,金堆玉砌,巍峨於市中心、橫街窄巷或是山頂上的,每一所都各有特色。但最讓我神往的是巴塞隆納由高迪設計的聖家族大教堂,Sagrada Familia。

遊走過高迪的鬼才建築世界之靈魂傑作,真的不枉此行。它的魅力足以讓我竟然勇敢到雖然身上只帶著僅有的100多塊歐羅,在歐洲這個言語不通又被譽為抓手最猖狂的巴塞隆納,離群獨自拿著地圖在蘭布拉大道 (La Ramblas) 跳上一輛出租車,指著要去的地方隨心而行。汽車拐了幾個彎,Sagrada Familia就在眼前!實在令人心花怒放,心裡狂喜!擺在眼前的這所聞名世界的聖家族大教堂,一眼就知道,她,與眾不同。按著高迪留下的細緻繪圖,後世人就依循著他的構思,花了一百多年的時間興建,預計需要200年的時間才完工。這大概是高迪設計中的顛峰之作。




Passion Façade


the betryal kiss & 4x4 square
the crucified Jesus
the flagellation of the Lord
the resurrected Jesus
言歸正傳,到達了聖家族大教堂,時間實在非常緊迫,只有一個多小時,必須準時趕回La Ramblas與大隊匯合。神也很眷顧我,在售票處只等了20分鐘。教堂的西邊是一幅極大的雕塑,是陳述耶穌基督的苦路(the Passion façade),由最後晚餐開始到主被猶大的吻出賣、捉拿、鞭打、釘死到升天,一個一個的雕塑分三層沿S字型的排列。在大門口正中間的位置,正是主被鞭打的石雕,站在石雕的位置仰頭一望,懸在空中的十字架上的耶穌,一絲不掛,成T字型的掛在那兒。心裡一陣酸湧上心頭,主忍受一切的羞恥,由文字化成了立體圖像,猶如與主同行苦路。那一系列的石雕,跟一般教堂的雕刻不同,雕像一點都不細緻,單簡而且粗劣,幾乎每一張臉都是一樣,掛著同一個的表情。後來看過書本的介紹,設計師的意思是要營造一個受苦的氛圍,以貌似骷髏骨頭的雕像刻劃出這一幅Passion 的façade,籠罩著受苦的氣氛。差不多每一個雕塑旁都刻上一個經文的出處,來顯示這都是來自聖經的故事。在出賣耶穌之吻的雕塑旁是一個四成四的方格,那個魔術方塊的玄機是不管是橫縱或是斜加起來的總和都會是耶穌死時的歲數33,一個很別出心裁的構思。而在S字型的頂端,是一個鍍金的耶穌像,坐在塔尖之間,是張開兩手復活升天的主。




Sanctuary

走進了內堂,實在很驚訝內在的空間和林木設計的拱門,就她怪誕的外型以為內堂會如一般教堂以陳舊暗淡陰沉為佈置,可是內堂非常光亮。聖家族大教堂不同之處是她沒有直線的設計,也沒有一般教會金碧輝煌的豪華擺設。高迪崇尚大自然,以上帝的創造為藍本,來構思這座別具一格的教堂。大堂內的空間感來自於大自然創造的靈感,樹木的分枝按拋物線弧度設計的拱門撐起的空間,讓人站立於內堂裡像置身於崇高的林木叢間,感覺更感渺小,也不其然讓人要昂首仰望祭壇上的耶穌,不得不心存謙卑。天然的日光從上和兩旁穿透牆上的七彩玻璃散落一地,感覺和暖。堂內的每一個細緻的擺設都賦予一個高迪從他的信仰中揣摩出來的意義。靠近聖壇兩旁的柱子上鑲嵌了兩個奇怪星座的圖象,意味著神創造之工也包括萬象星宿。祭壇後有一小通道通往幾個禱告室,禱告室的另一端是一扇落地玻璃窗,可一覽地下面的另一個小小的禮堂情況。



the Nativity Facade
Nativity Façade

繞了內堂一個圈,不得不把握時間,但又捨不得不閱讀牆上的簡介,只好都拍下來,容後再覆看。由東邊的大門走出大堂,看見人群仰首靜默的臉向教堂的外牆觀看,五十多人默不作聲。帶著既急又不想錯過的步履,一邊向前走,一邊忍不住回頭望出現在我身後的另一幅巨型雕塑,the Nativity Façade。腳步停下的一刻,我也屏息了,定過神後才緩緩呼出那口屏著的氣。很震撼的畫面,由天使向瑪利亞宣告她必童女懷孕的訊息、到耶穌十二歲的時候在會堂教訓人、在木匠家作木工以及三十歲出來傳道的每一個故事都以細緻的石雕,配合賦義意的象徵性裝飾呈現在教堂西邊的大門。難怪人都說聖家族大教堂是刻在石頭上的聖經。雖然現場有五十多個人在觀賞這外牆雕塑,大家卻非常安靜,沒有一個人不被雕像的神韻和真實感所吸引,震懾其中,無暇跟別人說話。站在那兒良久,我真的不願離開,怕會錯過那許許多多遍佈在內細緻的元素,譬如主出生的那一個雕塑旁有兩個被幾顆星星圍繞貌似邱比特的嬰兒,百思不得其解,及後閱覽過簡介原來是設計師的心思,推敲出耶穌出生的地方的那個晚上出現在晚空的星宿正是雙子星座,因此有此別出心裁的設計。

要數聖家族教堂內外的精心佈置實在不易,若不是事後怱怱往禮品店買下一本簡介詳閱,那真會錯過很多埋在石雕中的含意和心思。聖家族大教堂是天主教的教堂,因此不畏的以雕像顯示他們對神的尊崇。與基督教簡單的十字架相比,實在很不同。但神的智慧比人的更高更完全,十誡中的不可雕塑偶像是神的智慧與命令,任人的手再巧也不能雕塑出神的完美。神亦不容留下任何實物讓人用作膜拜的對象。就算為衪雕塑偶像也絕不容許。在此不評論這擁有大規模雕塑的聖家族大教堂的對或錯,以一個旅遊的心態鑒賞地方文化,從宗教色彩的角度,我真的非常欣賞這一所費盡心思舉世聞名的教堂。姑勿論神學上的對或錯,設計者對信仰、聖經和他對上帝的用心,是不可推諉的。

走出聖家族大教堂的大門口,遙望著坐在巍峨塔間兩手張開的耶穌,俯瞰整個巴塞隆納市。心想,他日與主在雲中相遇必比這鍍金的耶穌像更奪目耀眼燦爛。跳上出租車,急不及待拆開拿在手上的聖家族教堂的介紹書,興奮地歸隊。

此行,不枉!

Monday, December 12, 2011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昏,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一個段落的結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人總在離開和開始之間有點迷網。勇氣讓自己離開,卻愆生另一種不明確。只怕是一個結束意味著一些關係同樣結束。今天下雨,正好詩意一點。

別董大,這首送別詩,高適送別一位知己友人。場面寫實、壯闊,北風呼呼,黃沙千里,日頭昏暗,雖然前路茫茫,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把調子轉為積極,開朗與安慰。頓然舒懷。

品詩我不太懂,只是有生之年能有此好友,不枉。